[实用新型]一种齿形筒桩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82480.5 | 申请日: | 2013-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594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陈东曙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东曙 |
主分类号: | E02D5/38 | 分类号: | E02D5/38;E02D5/66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58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齿形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基础工程,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齿形筒桩的结构。
背景技术:
筒桩由于节省材料,施工快等特点,在土木基础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申请号为03128977.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带有夹具的混凝土筒桩的成孔器及其施工方法,所述的成孔器包括有施压装置、内护壁套管、侧面设有灌注口的外护壁套管,所述的内、外护壁套管下端套有筒靴,还包括有双钢管桩夹具,所述的双钢管桩夹具包括有夹头横梁,夹头活动连接在所述横梁下方,所述夹头包括有固定夹板和可更换的动夹板,所述动夹板与固定夹板活动连接,液压油缸与所述的动夹板固定连接,还包括有与所述夹头配合的楔块,所述楔块嵌于内、外护壁套管形成的筒孔内。一种应用上述装置的施工方法,主要是先打孔,再放置钢筋笼,后灌注混凝土。又例如申请号为200810304721.6的中国专利:涉及一种大直径现浇混凝土薄壁齿形筒桩、成桩装置及成桩工法,其利用专用机械设备在地基中形成大直径齿形筒孔,然后在筒孔中配置钢筋笼并就地灌注混凝土而成型的薄壁齿形筒桩。不配置钢筋笼的称为大直径现浇素混凝土薄壁齿形筒桩,简称素混凝土齿形筒桩。但是这些筒桩。这些齿形高度有限,筒桩上部的抗剪切能力不够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中筒桩齿牙不够高的问题,提供一种始终贯穿筒桩的齿牙,使得筒桩的刚度和强度更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齿形筒桩结构,包括现浇的筒状混凝土桩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桩筒外部连接有齿牙,所述齿牙的长度与桩筒长度相匹配。这种桩筒,在传统筒桩的外面相接有齿牙,这种齿牙相当于筒体外部的加强浇注体,齿牙与桩筒长度相同,筒体的整体刚度、强度和抗水平能力会提高很多,避免了传统筒桩由于壁厚不均,造成抗剪切力不够产生断裂的问题。
优选的,所述的桩筒外部连接的齿牙为1-8个。
优选的,所述的齿牙为圆柱体或圆弧柱状体。
优选的,所述的圆柱体或圆弧柱状体内放置有钢筋笼。这样仅仅使用了少量的钢筋,就增强了筒桩的整体刚度、强度和抗弯能力。
优选的,所述的圆柱体或圆弧柱状体内放置有钢管。这样仅仅使用了少量的钢材,就增强了筒桩的整体刚度、强度和抗弯能力。
优选的,所述的钢筋笼或钢管下部连接有定位块。这样在筒桩灌注混凝土时,可以保证钢筋笼或钢管始终在混凝土的中间,防止钢筋笼或钢管裸露在外部产生腐蚀或氧化,降低筒桩的寿命。
由于采取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齿形筒桩,具有更高的刚度和强度,避免了传统筒桩由于壁厚不均,造成抗剪切力不够产生断裂的问题,节省钢材。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有2个齿牙的筒桩桩筒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有3个齿牙的筒桩桩筒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有4个齿牙带有钢筋笼的筒桩桩筒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有8个齿牙的筒桩桩筒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钢管或钢筋笼连接定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外桩筒20、内桩筒30、半圆环40、钢筋笼50、钢管60、定位块70、U形环80。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结合附图1所示,一种带有两个半圆环(40)的外桩筒(20),半圆环(40)与外桩筒(20)的高度相同,与桩靴、内桩筒(30)共同由专用机械设备打入地基中,往外桩筒(20)与内桩筒(30)之间的筒体内注入混凝土;利用专用机械设备进行拔桩,外桩筒(20)与内桩筒(30)升出地面,待混凝土凝固后就形成了筒桩桩筒对称相连有两个圆柱体的齿形筒桩。
实施例二:结合附图2、5,一种带有3个非均匀分布的U形环(80)的外桩筒(20),半圆环(40)与外桩筒(20)的高度相近,与桩靴、内桩筒(30)共同由专用机械设备打入地基中,往U形环(80)内放入带有定位块(70)的钢筋笼(50),再往外桩筒(20)与内桩筒(30)之间的筒体内注入混凝土;利用专用机械设备进行拔桩,外桩筒(20)与内桩筒(30)升出地面,待混凝土凝固后就形成了筒桩桩筒对称相连有3个圆弧柱状体设有钢筋笼(50)的齿形筒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东曙,未经陈东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8248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紧邻既有建筑基坑的新型斜桩竖锚支护结构
- 下一篇:水池垃圾清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