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除霜器或除雾器的出风口、除霜器及除雾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80489.2 | 申请日: | 2013-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119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王书敏;林信平;李晓芳;任茂林;温怀通;吴猛祥;邓天有;张伟锋;邱红梅;吴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S1/54 | 分类号: | B60S1/5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凯达知识产权事务所 44256 | 代理人: | 吴立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除霜 风口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除霜器或除雾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除霜器或除雾器的出风口、除霜器及除雾器。
背景技术
目前纯电动客车普遍使用的是电加热空气式除霜器,它是通过加热器加热空气,再将加热后的空气由风机吹出,由于空气与加热器中加热体的接触面积有限,空气流动速度快,热量不能集中的被空气吸收,也不容易被保存,因此这种除霜器除霜效果差。如果要保证除霜效果,只能增加除霜器中加热器的功率,这样,增加了除霜器的电能消耗,浪费了能源,并严重影响纯电动客车的行驶里程。因此研制一种除霜效果好、能量转换效率高的除霜器是纯电动客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现有的除霜器或除雾器出风口为直筒型,出风口两端的直径大小一致,且为嵌入式的固定方式(直接嵌入壳体安装),直筒型的出风口结构简单,加工容易。
但是,直筒型出风口的进风处直径较小,风阻较大,导致出风处的出风量小,且由于出风口为塑胶件,嵌入式的固定方式容易造成出风口断裂,且不易安装和拆卸。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除霜器或除雾器的直筒型出风口,其进风处风阻较大,导致出风处的出风量小的缺陷,提供一种除霜器或除雾器的出风口。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除霜器或除雾器的出风口,包括具有上端开口及下端开口的筒体,所述出风口的出风处形成在所述筒体的上端开口处,所述出风口的进风处形成在所述筒体的下端开口处,所述筒体进风处的内径大于出风处的内径。
进一步地,所述筒体包括直筒部及形成在所述直筒部下端的喇叭部,所述出风口的出风处形成在所述直筒部的上端开口处,所述出风口的进风处形成在所述喇叭部的下端开口处,所述喇叭部的上端内径与所述直筒部的内径相等,所述喇叭部由上至下内径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喇叭部内侧面与所述直筒部相接的部位为一向内侧凸出的圆弧面。
进一步地,所述喇叭部的下端开口向外侧径向延伸形成一水平连接台。
进一步地,所述水平连接台上设置有多个螺钉孔。
进一步地,所述直筒部及所述喇叭部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筒体包括第一直筒部、第二直筒部及连接所述第一直筒部与第二直筒部的连接平台,所述出风口的出风处形成在所述第一直筒部的上端开口处,所述出风口的进风处形成在所述第二直筒部的下端开口处,所述第二直筒部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直筒部的内径。
进一步地,所述筒体上端外表面向外侧径向延伸形成一凸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出风口,出风口的出风处形成在筒体的上端开口处,出风口的进风处形成在筒体的下端开口处,这样,出风口的进风处的内径大于出风处的内径,有效减小了出风口的风阻,增大了出风速度、出风量,对于除霜器而言,有利于加热芯体的散热,提高加热器加热效率。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除霜器,其包括上述的出风口。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除霜器,其包括上述的出风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除霜器或除雾器的出风口的立体图;
图2是图的另一视角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除霜器或除雾器的出风口的正视图;
图4是图3沿其中轴线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除霜器或除雾器的出风口的剖视图。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00、筒体;1、直筒部;11、直筒部的上端开口;12、凸台;2、喇叭部;21、喇叭部的下端开口;22、圆弧面;23、水平连接台;24、螺钉孔;31、第一直筒部;32、第二直筒部;33、连接平台;34、第一直筒部的上端开口;35、第二直筒部的下端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下方中的上下、内外均是指图3中的上下、内外方向,并不一定代表实际使用时的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8048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超导电缆交流损耗测试系统
- 下一篇:钞票纸防伪线退卷施放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