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固井柱塞铜套拆装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79536.1 | 申请日: | 2013-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273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盖风岐;盖勇;刘庆孟;盖微;黄国珍;李云贵;申新宁;贾小勇;申庆海;张吉平;王炳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盖风岐 |
主分类号: | B25B27/02 | 分类号: | B25B27/02 |
代理公司: | 东营双桥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7107 | 代理人: | 罗文远 |
地址: | 257000 山东省东营市河***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柱塞 铜套 拆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田固井设备维修,特别涉及一种固井柱塞铜套拆装器。
背景技术
固井注灰泵是固井核心设备的核心部件,设备大、精度高、结构复杂,并且常年在野外高压环境下工作,造成注灰泵的故障多、维修难度大、严重影响生产任务的完成,更为严重的是可导致一口井的质量隐患,制约固井公司生产任务的发展。因工作环境差、工作压力高,容易发生刺漏等现象,刺漏的水泥浆对人身和设备易造成伤害,故需经常性的更换注灰泵、柱塞铜套盘根。长期以来,由于无新型专用工具,始终采用简陋原始拆卸工具,拆卸过程首先需一人扶撬杠斜顶铜套内径内边缘(因铜套内径高出内筒面只有3mm),然后另一人用大榔头敲击撬杠直接冲击铜套拆装到位,这用操作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并且每次拆卸需用2个多小时。原始拆卸操作方法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1、榔头敲击容易使铜套变形,影响寿命,增加材料的消耗;
2、因在车上高处作业、多人配合敲击撬杠斜顶铜套且接触面积小,缝隙间残留的水泥又使铜套配合过紧,这些极大地增加了维修操作难度,易发生撬杠及榔头滑脱伤害操作人员的现象;
3、外部市场人员少时无法完成维修更换柱塞盘根铜套的工作,影响生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固井柱塞铜套拆装器,消除事故隐患,解决生产难题,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修保质量和工作效率,确保人身、机械的安全。
其技术方案是:包括导向部分和推拉连动部分,所述的导向部分采用导向管,导向管的前端设有用于与泵连接的丝扣,后端设有多个导向连接杆,用于与推拉连动部分连接;所述的推拉连动部分包括推拉盘、推拉板、推拉杆,所述的推拉盘上设有多个与导向连接杆相匹配的孔,推拉杆的一端连接推拉板,另一端连接推拉盘,所述的推拉杆连接推拉盘的一端设有通孔,扳杆从通孔中穿过。
上述的推拉盘(2)的直径260mm,厚度10mm:中心部分厚度30mm,且中心设有与推拉杆相匹配的螺扣。
上述的推拉杆的前端设有方头,距离前端60mm处设有一个直径为16mm的通孔,扳杆便于从通孔中通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多人操作变为单人操作,由大榔头撬杠直接敲击冲进铜套的粗放型工作方式转变为均速推进细化型标准型工作方式,消除了因直接冲击而造成的配件变形及损坏,使设备早期损坏,影响使用寿命,消除了繁重的劳动强度和人身伤害,显著提高了安全保障性、工作实效性和维修质量可靠性,使注灰泵柱塞铜套延长了使用周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保障了工作安全而高效地运行。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上图中:扳杆1、推拉盘2、导向管3、推拉板4、推拉杆5。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包括导向部分和推拉连动部分,所述的导向部分采用导向管3,导向管3的前端设有用于与泵连接的丝扣,后端设有多个导向连接杆,用于与推拉连动部分连接;所述的推拉连动部分包括推拉盘2、推拉板4、推拉杆5,所述的推拉盘2上设有多个与导向连接杆相匹配的孔,推拉杆5的一端连接推拉板4,另一端连接推拉盘2,所述的推拉杆5连接推拉盘2的一端设有通孔,扳杆1从通孔中穿过。
其中,推拉盘2的直径260mm,厚度10mm:中心部分厚度30mm,且中心设有与推拉杆5相匹配的螺扣。
其中,推拉杆5的前端设有方头,距离前端60mm处设有一个直径为16mm的通孔,扳杆1便于从通孔中通过。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A、本实用新型设有导向部分,前端带有丝扣,拧到泵体柱塞口上,起到通心导向定位作用,防止物件滑脱伤人,便于操作。后端设有导向连接杆,便于快速连接推拉盘起到导向定位作用,防止摇摆损伤配件;
B、设有推拉盘及推拉杆和推拉板。旋转拉杆,铜套便可顶出和拉进,消除了用大榔头敲击撬杠直接冲击铜套易伤身体和配件的现状。由粗放型敲击冲进变为标准型均速推进的工作方式,由多人操作变为单人操作,消除了事故隐患;
C、该工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结构紧凑、重量轻、体积少、携带方便等特点,解决了国内外市场在人员少的情况下无法维修大泵、更换柱塞铜套的现象,显著提高了野外现场就地维修质量及功率,减少了劳动强度,实现了安全生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盖风岐,未经盖风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7953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