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集成式安全气囊用充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78104.9 | 申请日: | 2013-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949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辉;吴阳子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F17C5/00 | 分类号: | F17C5/00;F17C13/00;F17C13/02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贺翔 |
地址: | 21001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成 安全气囊 充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摩托车气囊服、电动自行车气囊服、海上救生气囊服等气囊服充气的装置,尤其是一种采用压电材料环控制的充气装置,属于安防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人们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各种各样形式的交通工具,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安全问题一直阻碍着交通工具的发展。摩托车及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实用性强的交通工具,受到广大驾驶者的青睐,但是摩托车及电动自行车由于自身结构简单,不具备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统,故摩托车及电动自行车驾驶者的人身安全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针对上述问题当前研究者开发了一种摩托车安全气囊服,驾驶者穿戴该种安全气囊服可以有效的保护自身的生命安全。
专利号为ZL200920270658.9提出了一种安全气囊服充气装置,其利用摩托车驾驶员骑摩托车碰到意外时,驾驶员弹射离开摩托车的拉力。通过拉力拉出设置于“楔状、滑轮挤压式充气罐”的剑把式插销(启动栓)。设置于塑料基座里面的两个滑轮。一边设固定轴,一边设于活动顶块上,当拉动剑把式插销时,固定轴滑轮顶住剑把式插销尾端,使剑把式插销尾端偏移挤压顶块滑轮,顶块挤压撞针。当对于剑把式插销的拉力达到15-20公斤时,剑把式插销被动拉出并脱离充气罐,同时撞针针尖击破气瓶盖,气瓶将CO2气体通过气阀阀门充入TPU气囊包,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气囊服的充气。
现有技术中的气囊服充气装置常依靠驾驶者在事故中扣拉充气装置的启动栓,从而开启充气灌完成气囊服充气,但是由于交通事故中的情况复杂多变及驾驶员处理紧急情况能力的差异,造成一些驾驶员不能及时的打开气囊服,同时现有技术中的气囊充气罐开启装置结构复杂、自动化程度低,进一步地影响了事故时气囊服的开启。上述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气囊服对使用者的安全保护,阻碍了气囊服的发展进程。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是提供一种用于摩托车气囊服、电动自行车气囊服、海上救生气囊服等气囊服充气的装置,该充气装置采用控制电路控制充气罐开启装置开启,同时将充气罐开启装置与充气罐集成于一体,使得充气装置结构简单、启动灵敏、自动化程度高,可促进摩托车及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气囊服的发展。
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集成式安全气囊用充气装置包括充气罐、充气罐开启装置、导气装置和控制电路,所述的充气罐由罐体和密封盖组成;所述的罐体内设有一杯状体,所述的杯状体开口的一端通过压板固定在密封盖上,杯状体封闭的一端设有一削弱区域;所述的充气罐开启装置包括撞针和压电材料环,沿撞针轴向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固设于压电材料环的内环孔内,压电材料环的外环面固设于杯状体内,压电材料环通过导线连接于控制电路;所述的撞针的头部朝向所述削弱区域,撞针的尾部端设有一盲孔,所述的盲孔内设有一压缩弹簧;所述的压缩弹簧一端与盲孔的底部表面相接触,另一端与导气装置设有的压板内侧面相接触;所述的导气装置由压板中心处设有的多个气孔和导气嘴组成,导气嘴设于气孔所处的区域,所述的导气嘴固定于压板的外侧面,压板的内侧面处设有一密封件。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削弱区域呈十字型。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控制电路由依次串联的加速度传感器、中控器和开关组成,所述的加速度传感器安装于车身。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压电材料环为环状压电叠堆或者压电陶瓷环,压电材料环至少由一片环状压电叠堆或者压电陶瓷环构成,所述的压电材料环在通电时作轴向的伸缩运动。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压缩弹簧初始状态处于压缩预紧状态,其所施加的预紧力大于密封盖设有的十字削弱槽破坏所需要的作用力。
本实用新型的集成式充气装置,在低温环境下将干冰放置于罐体内,然后采用焊接的方式将密封盖焊接于罐体,待充气罐密封完全,在充气罐的外表面镀上一层惰性材料。在压电材料环内环孔内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固设有一撞针,接着将固设有撞针的压电材料环外环面通过胶粘的方式固设于杯状体;同时在盲孔内放置一压缩弹簧,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将压板固定于充气灌,使得压缩弹簧处于压缩预紧状态,为了防止气体的泄漏,在压板与充气灌之间设有一密封件,其中压板设有的导气嘴与气囊服的进气口相连,最后给控制电路预设一个人体所能承受的安全加速度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7810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