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废油再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77323.5 | 申请日: | 2013-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459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吴凡;葛国平;韦传东;李春艳;柳雄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M175/00 | 分类号: | C10M17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211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油 再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工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废油再生装置。
背景技术
工业用油(如内燃机油等)在长期使用后,因炭粒子、机械杂质、深度氧化物、胶质物、沥青等不良物质的存在,使油乳化、发黑,需要通过再生方式来使油质达到要求。废油再生机是工业用油再生的专用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废油再生领域。现有废油再生机主要包括搅拌釜、粉料加注装置、真空泵、排污泵、热油泵、过滤器、进油管、出油管、出气管和阀门等,其间通过处理管道连接。待处理废油在搅拌釜中经过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应用粉料加注装置添加粉状添加剂对废油进行絮凝、吸附,从而去除去分散在油中的炭粒子、机械杂质、深度氧化物、胶质物、沥青等不良物质,再通过过滤器的压滤,使油的颜色恢复澄清透明,还原内燃机等废油的各项性能指标,使其成为合格的净油。再生后的净油通过出油管排除。
但是现有的废油再生设备结构复杂,在操作上需要经过专业的训练,操作较为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废油再生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结构复杂、操作不方便的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一种废油再生装置,包括斜板沉降池,所述的斜板沉降池设置有溢流管,所述的溢流管连接缓冲罐,所述的缓冲罐连接一号泵,所述的一号泵连接布袋过滤器,所述的布袋过滤器通过第一阀门连接蒸发罐,所述的蒸发罐的底部通过第三阀门连接二号泵,所述的二号泵连接填充有脱色剂的脱色罐;所述的蒸发罐还通过第二阀门连接真空泵;所述的蒸发罐内部设置有加热棒。
在上述的废油再生装置中,所述的脱色罐内填充的脱色剂为活性炭。
在上述的废油再生装置中,所述的斜板沉降池底部设置有第四阀门。
在上述的废油再生装置中,所述的蒸发罐底部设置有第五阀门。
在上述的废油再生装置中,所述的加热棒为电加热棒。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不需要经过专业训练就可上机操作,安全性能高;本实用新型整体价格较低,便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斜板沉降池1、溢流管2、缓冲罐3、一号泵41、二号泵42、布袋过滤器5、蒸发罐6、加热棒61、真空泵7、脱色罐8、第一阀门91、第二阀门92、第三阀门93、第四阀门94、第五阀门95。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废油再生装置,包括斜板沉降池1,所述的斜板沉降池1设置有溢流管2,所述的溢流管2连接缓冲罐3,所述的缓冲罐3连接一号泵41,所述的一号泵41连接布袋过滤器5,所述的布袋过滤器5通过第一阀门91连接蒸发罐6,所述的蒸发罐6的底部通过第三阀门93连接二号泵42,所述的二号泵42连接填充有脱色剂的脱色罐8;所述的蒸发罐6还通过第二阀门92连接真空泵7,第二阀门92可设置在蒸发罐6的顶部;所述的蒸发罐6内部设置有加热棒61。当加热棒61加热时,废油的温度升高,废油中含有的水分在真空泵7的作用下被抽出,从而降低水分含量。
所述的脱色罐8内填充的脱色剂为活性炭。活性炭具有较好的吸附和脱色能力,能够将废油中的生色基团吸附,从而使废油的颜色变浅。
所述的斜板沉降池1底部设置有第四阀门94。油渣可以从第四阀门94中排出,非常方便。
所述的蒸发罐6底部设置有第五阀门95。蒸发罐6中的废油可以从第五阀门95排出,也可以将清洗蒸发罐6的清洗液从第五阀门排出。
所述的加热棒61为电加热棒。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斜板沉降池1将废油中的固体物质沉降分离,布袋过滤器5将未沉降的固体再次过滤分离,从而提高废油的清澈度;蒸发罐6在真空泵7的作用下使蒸发罐6内部形成真空,从而降低废油中水分的沸点,使水分从废油中较好的分离;脱色罐8使废油中的生色基团被吸附,从而降低废油的色泽,从脱色罐8出来的废油即为再生油,可再次投入使用。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学,未经宁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7732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内容的协同上载的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连续式废塑胶热裂解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