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动力驱动式膜上播种打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71070.0 | 申请日: | 2013-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233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旭;尤晓东;曹兴乔;刘忠泽;吕东山;牟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C7/20 | 分类号: | A01C7/20;A01C19/00;A01G13/02 |
代理公司: | 沈阳杰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207 | 代理人: | 罗莹 |
地址: | 110161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动力 驱动 式膜上 播种 打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农业机械,特别是一种针对现有农田地膜的新型播种打孔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农田地膜上打孔装置主要采用穴播轮式打孔机,适合于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的膜上播种。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穴播轮直接接触地膜表面作圆周运动,安装在穴播轮圆周上与穴播轮径向有一定夹角的鸭嘴式开口器,跟随穴播轮做圆周运动的同时实现打孔动作。当鸭嘴开口器开口翼板与地面接触时,靠地面支反力将开口器打开,实现投种动作。这种打孔方式作业时,鸭嘴式开口器开口动作受地面支反力影响较大,容易造成漏播。并且与穴播轮相配套的为窝眼式机械排种器,很难实现精量播种,种子浪费现象严重。同时现有穴播轮体积较大,结构复杂,即不便于株距调节,又不适宜播种机整体结构优化,更增加制作成本。而且播种的株距范围受到限制,使用范围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动力驱动式膜上播种打孔装置膜上打孔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新型动力驱动式膜上播种打孔装置,包括机架、导种部件、打孔部件、排种器和传动部件,在机架上部安装排种器,排种器下方安装导种部件;在机架下部安装打孔部件,打孔部件与导种部件经连接轴相连,且可绕连接轴转动;连接轴经传动部件与排种器的排种轴相连,排种轴经传动部件与输入动力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种部件是在导种背板上安装导种扣板,二者之间的空间作为导种腔,导种腔的顶部开口与排种器排种口连通,在导种腔下部,导种背板上开设过种孔;所述的打孔部件由充种腔及打孔刀构成,充种腔的背板上设有缺口,充种腔背板紧贴导种部件的导种背板,充种腔上下各安装一个打孔刀,所述的打孔刀顶部制成敞口式,通过连接板与充种腔连接。
所述的传动部件由链轮、链条构成,在连接轴上,安装打孔部件一侧的端部安装链轮Ⅰ,链轮Ⅰ经链条Ⅰ与排种器排种轴上的链轮Ⅱ相连;在排种器排种轴的另一侧安装链轮Ⅲ,链轮Ⅲ经链条Ⅱ与动力输入端的链轮Ⅳ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种子从排种器排出后,经导种部件进入打孔部件的充种腔中;安装在打孔部件圆周上的敞开式打孔刀在随打孔部件作圆周运动的同时,实现划膜、破土动作,在土壤表面形成种穴;此时已经在充种腔中种子经敞开式打孔刀进入种穴中,实现了打孔、投种动作。由于采用敞开式打孔刀,工作时,去除鸭嘴式开口器翼板的被动打开动作,避免了因鸭嘴式开口器被动打开不及时而造成的漏播和重播现象发生。本实用新型简化了装置结构,减轻了结构重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扩大了使用范围。将穴播轮随机具前进而被动沿地表滚动动作变成打孔部件经传动部件而进行主动转动,避免了因地表湿滑造成打滑现象,影响播种的株距准确性,也可通过及时改变传动比,方便调节所需要的不同株距;打孔部件结构简单,易于优化整机结构,减轻机具重量,降低生产成本,在有地膜覆盖实现膜上播种,无膜情况下实现常规播种作业,达到一机多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左视图。
图4是图1的右视图。
图5是导种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主视图。
图7是图5的A-A剖视图。
图8是打孔部件的正视图。
图9是图8的侧向剖视图。
图10是图8的后视图。
图11是打孔刀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新型动力驱动式膜上播种打孔装置,如图1-4所示,包括机架4、导种部件1、打孔部件2、排种器8和传动部件,在机架4上部安装排种器8,排种器8外接种子容器;排种器8下方安装导种部件1;在机架4下部安装打孔部件2,打孔部件2与导种部件1经连接轴3相连,且可绕连接轴3转动;连接轴3安装打孔部件2一侧的端部安装链轮Ⅰ5,链轮Ⅰ5经链条Ⅰ6与排种器8中排种轴9上的链轮Ⅱ7相连;在排种器排种轴的另一侧安装链轮Ⅲ10,链轮Ⅲ10经链条Ⅱ11与动力输入端的链轮Ⅳ12相连。
导种部件1结构如图5-7所示,在导种背板1-1上安装导种扣板1-2,二者之间的空间作为导种腔1-3,导种腔1-3的顶部开口与排种器排种口连通,在导种腔1-3下部,导种背板1-1上开设过种孔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未经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710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花生收获机
- 下一篇:一种花生仁的安全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