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螺旋槽重力热管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70079.X | 申请日: | 2013-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343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董华;王永春;李丽;林欢;李丁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F28F1/40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1 | 代理人: | 陈磊 |
地址: | 26603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 重力 热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强化传热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螺旋槽重力热管。
背景技术
热管是一种高效的强化传热元件,它充分利用了热传导原理与致冷介质的快速热传递性质,透过热管将发热物体的热量迅速传递到热源外,其导热能力超过任何已知金属的导热能力。目前传统热管采用无缝钢管制成,内壁平滑,换热面积小,且内壁常常容易形成厚边界层,造成热管内容易产生热阻,影响了传热效率和传热能力。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热管结构[申请号:CN200720178173.8],包括传热管基体、管外菱形肋和管内螺旋沟槽,传热管基体、管外菱形肋和管内螺旋沟槽为一体化结构,管外菱形肋彼此间断,并沿轴向成螺旋状分布构成整个管壁外表面的三维扩展表面,管内螺旋沟槽交叉分布在传热管基体内,并呈左右旋向地成对出现。本实用新型虽然增大了换热面积,但也使管的摩擦系数增大,管内流动的压力损失也会增大,从而影响了热管的传热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热管换热面积小、容易形成边界层、管内流动的压力损失大造成传热效率和传热能力低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螺旋槽重力热管。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螺旋槽重力热管,包括端盖、热管基体形成的密闭腔体及封闭于密闭腔体内的工作流体,为了有效增加换热面积、防止生成厚边界层,热管基体内壁设有螺旋槽,螺旋槽在热管基体内壁交叉分布,并呈左右旋向地成对出现;所述的螺旋槽与热管基体轴线的夹角β为-60°≤β≤-10°;所述的螺旋槽的横截面槽深与热管基体内径的比值为0.05~0.15;所述的螺旋槽宽与热管基体内径的比值为0.15~0.3。
优选的是,所述的螺旋槽与热管基体轴线的夹角β为-60°≤β≤-25°。
优选的是,所述的螺旋槽与热管基体轴线的夹角β为-60°≤β≤-40°。
最为优选的是,所述的螺旋槽与热管基体轴线的夹角β为-45°。
优选的是,所述的热管基体外壁涂有绝缘层,绝缘层的厚度为0.08-1mm,用来防水垢、防酸、防水。
优选的是,所述的热管基体和管内的螺旋槽为一体化结构。
优选的是,所述的热管基体横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其具有流动阻力小,不易结垢、振动小和寿命长等优点。
优选的是,所述的端盖与热管基体两端采用无缝焊接在一起。
优选的是,所述的热管基体内径为2-200mm。
优选的是,所述的热管基体长度为1mm-100m。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为:
热管基体内壁设有螺旋槽,螺旋槽形成了降膜的沟槽有利于强化传热,增加了管内的换热面积,同时用螺旋槽的表面结构来强化重力热管的传热,增强了对边界的扰动,有效破坏边界层,减少换热热阻,提高了换热效率。另外,本实用新型适用范围广,在同样换热条件下,结构紧凑,节约金属材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一种螺旋槽重力热管,包括由端盖1、热管基体2形成的密闭腔体及封闭于密闭腔体内的工作流体,热管基体2内壁设置螺旋槽3。热管基体2为金属无缝管,至少为铜、铝、碳钢、不锈钢或合金钢中的一种,其具有耐高温、耐压强的特点,可以最大限度的传递热量,确保加热效率,同时还可以提升安全系数。热管基体2外壁涂有绝缘层,绝缘层的厚度为0.08-1mm,用来防水垢、防酸、防水。端盖1与热管基体2两端采用无缝焊接在一起。热管基体2横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内径为2-200mm,长度为1mm-100m。工作流体为热敏性、粘度不大的溶液,如溴化锂溶液。工作流体在热管基体内受热沸腾汽化,生成的蒸汽在管内高速上升,在热管基体的冷凝段凝结成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螺旋槽3成膜状向下流动,迅速与蒸发液结合,加速了蒸发冷凝过程,强化了传热。同时管内换热面积增大,也增强了对边界的扰动,提高了换热效率。螺旋槽3与热管基体轴线的夹角β4为-10°,螺旋槽3的横截面槽深5与热管基体2内径的比值为0.05,螺旋槽3槽宽6与热管基体2内径的比值为0.15时,管内工作流体的流速为0.3mm/s,换热系数为3.73,传热效率提高了24.57%。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理工大学,未经青岛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7007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冷链技术的冷冻摩擦式牙签
- 下一篇:一种医用牙科钻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