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进后逆作钢管柱的安装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67334.5 | 申请日: | 2013-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467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2 | 分类号: | E02D17/02;E02D13/04;E02D13/02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刘楠 |
地址: | 550006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 后逆作 钢管 安装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后逆作钢管柱的安装固定装置,属于土建施工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各类建筑型式不断涌现,超大超深工程越来越多,常规工程逆作法施工中,旋挖桩和逆作钢管柱是分二次施工,待旋挖桩完成预留钢管定位器并需要安装钢管柱底封底钢板和钢管定位器后进行二次浇筑固定,但施工时间较长。这种作法造成较大浪费,不满足目前国家节能减排的思路,故现有技术方案很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可以将钢管柱直接插入旋挖桩基内,又可以满足桩基施工的同时又能进行逆作法钢管柱的施工的改进后逆作钢管柱的安装固定装置,以解决目前在逆做法施工中桩基和钢管柱分开施工导致工期较长的问题,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改进后逆作钢管柱的安装固定装置,包括逆作钢管柱,其中设有钢支撑架,在钢支撑架顶部设有联接梁,联接梁的内端通过耳板与导向柱上端连接,导向柱下端通过耳板与逆作钢管柱上端连接。
上述的改进后逆作钢管柱的安装固定装置中,所述刚支撑架为至少双层钢框架结构,其中刚支撑架下层设有能实现横向控制的横向千斤顶。
上述的改进后逆作钢管柱的安装固定装置中,设有能实现纵向控制的竖向千斤顶和千斤顶支撑,并竖向千斤顶支撑在联接梁外端。
上述的改进后逆作钢管柱的安装固定装置中,所述联接梁与刚支撑架上层在安装定位完成后连接在一起,若联接梁与刚支撑架上层有缝隙可通过加连接板连接一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适用在土建施工中的逆作法施工,特别适合超大超深工程中的逆作法施工,通过本实用新型中刚支撑架、导向柱和连接梁,可实现对逆作钢管柱一次性放入孔桩中,并对其初定定位和固定,再由纵向千斤顶对逆作钢管柱坐标进行微调和调整逆作钢管柱的纵向坐标,横向千斤顶调整逆作钢管柱垂直度。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牢固、操作方便、能节省施工工期,节约工程造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逆作钢管柱、2-钢支撑架、3-联接梁、4-耳板、5-导向柱、6-耳板、7-横向千斤顶、8-竖向千斤顶、9-千斤顶支撑、10-钢筋砼预制承台、11-固定梁、12-钢筋笼、13-定位梁、14-桩基钢护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一种改进后逆作钢管柱的安装固定装置,包括逆作钢管柱1和钢支撑架2,在钢支撑架1顶部设有联接梁3,联接梁3的内端通过耳板4与导向柱5上端连接,导向柱5下端通过耳板6与逆作钢管柱1上端连接。
其中刚支撑架2为双层钢框架结构,刚支撑架2下层设有能实现横向千斤顶7。
其中设有能实现纵向控制的竖向千斤顶8和千斤顶支撑9,并竖向千斤顶8支撑在联接梁2外端。
其中联接梁2与刚支撑架2上层在安装定位完成后连接在一起,若联接梁2与刚支撑架2上层有缝隙可通过加连接板连接一起。
所述该改进后逆作钢管柱的安装固定装置具体施工步骤为如下:
1、在施工完成的桩基周围原始地面制作钢筋砼预制承台,钢筋砼预制承台表面上设有能与钢支撑架连接的预埋孔,其中,通过钢筋或型材把钢筋砼预制承台与地基连接起来,把钢支撑架安放在预制承台上,并通过预埋孔固定为一体。
2、把钢筋笼吊装放置在已施工完成的桩孔底部。
3、把刚支撑架安放在钢筋砼预制承台上,刚支撑架下的连接孔与预埋孔对应,并设有配套的千斤钉支撑和竖向千斤顶。
4、把钢管柱与措施钢管柱作为一整体通过耳板连接起来并采用地面直接倾斜起吊方式起吊,钢管柱与措施钢管柱通过钢支撑内径缓慢放入桩基中。
5、导向柱通过耳板连接连接梁,并通过吊车对导向柱和逆作钢管柱(在逆作钢管柱钢管柱加工完成时即把钢管柱的轴线在两端标识出来,并将X、Y两个方向轴线标注在钢柱侧面)进行初步定位,然后缓慢放下直至连接梁靠在刚支撑架的上层平台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6733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静电协同催化的合成反应器
- 下一篇:一种亚硝化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