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免疫荧光检测仪的硬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64911.5 | 申请日: | 2013-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063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罗刚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3/53 | 分类号: | G01N33/53;G01N21/6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曹毅 |
地址: | 21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免疫 荧光 检测 硬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免疫荧光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免疫荧光检测仪的硬件系统。
背景技术
免疫检测方法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检测标本中微量物质的方法。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免疫检测方法在医学检测和生物检测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任何物质只要能获得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均可采用免疫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免疫层析检测方法是免疫检测方法和层析分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该方法将特异性抗体喷涂在亲水性的层析试纸条上,检测时将待测样品滴加在层析试纸的一端。在待测样品沿着层析试纸前进时,相应的抗原会与特异性抗体发生反应。由于特异性抗体已经用荧光素标记,因此在层析试纸条上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会伴随着荧光发光。最终,通过检测荧光发光的强度,便可确定待测样品中待测物的含量。免疫层析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操作过程标准化、试剂稳定、无污染等优点。
免疫荧光检测仪便是基于免疫层析检测方法工作的。目前,免疫荧光检测仪的检测机构往往采用CCD光电耦合元件或者光电二极管作为荧光检测器。虽然两者的实现结构比较简单,但是存在着检测灵敏度不高的问题。同时,目前的免疫荧光检测仪往往存在着功能简单、不能联网等问题,因此往往不能满足医院对临床检测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免疫荧光检测仪检测灵敏度和功能上的不足,提供一种免疫荧光检测仪的硬件系统。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免疫荧光检测仪的硬件系统,该系统由供电电源、EEPROM、激光器、荧光探测器、光耦、步进电机、系统时间模块、键盘、LCD屏幕、自动定标、打印机、LIS系统分别与DSP主控芯片连接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DSP主控芯片采用TMS320F2812芯片。
优选的,所述供电电源采用LM2576-5V芯片和AMS1117芯片。
优选的,所述EEPROM采用I2C接口的AT24C16芯片。
优选的,所述激光器采用功率为1mw的激光二极管。
优选的,所述荧光探测器采用连接光子计数器的光电倍增管。
优选的,所述光耦采用H2210槽型光电开关。
优选的,所述步进电机采用THB6064驱动电路驱动的42步进电机。
优选的,所述系统时间模块采用实时涓电流时钟芯片DS1302。
优选的,所述键盘采用自主设计的按钮式按键。
优选的,所述LCD屏幕采用驱动内置的串行接口的128*64像素的点阵LCD。
优选的,所述自动定标采用SD卡存储荧光检测的定标数据。
优选的,所述打印机采用MAX3232串口通信的热敏打印机。
优选的,所述LIS系统采用MAX3232串口通信实现与网络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光电倍增管作为荧光探测器具有很高的检测灵敏度,同时本实用新型能够完成免疫荧光检测仪的各项功能需求,能够实现荧光试纸条的传动、荧光反应的检测、荧光信号的分析,检测结果的打印,检测过程网络化等功能,具有检测准确性高、控制精度好、操作方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功能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供电电源电路;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EEPROM电路;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光电倍增管的光子计数电路;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步进电机驱动电路;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SD卡通信控制电路;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打印机和LIS系统串口通信电路。
图中标号说明:1、DSP主控芯片,2、供电电源,3、EEPROM,4、激光器,5、荧光探测器,6、光耦,7、步进电机,8、系统时间模块,9、键盘,10、LCD屏幕,11、自动定标,12、打印机,13、LIS系统,14、I2C接口,15、光子计数器,16、SD卡,17、MAX3232串口,18、MAX3232串口,19、驱动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649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