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表面具有凸起结构的模内装饰用透明硬化膜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63311.7 | 申请日: | 2013-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802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李恒;刘玉磊;宋朝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3/30 | 分类号: | B32B3/30;B32B27/08;B32B27/16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李羡民;郭绍华 |
地址: | 230041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表面 具有 凸起 结构 装饰 透明 硬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内装饰(IMD)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表面具有凸起结构的模内装饰用透明硬化膜。
背景技术
模内装饰(IMD)是指产品在模具内射出成型时,其产品表面同时形成具有装饰图案的工艺技术,一般是将已印刷成型的装饰薄膜置入注塑模具中,然后将树脂胶液注入该模具中,热压成型使装饰薄膜与注塑材料复合为一体。采用模内装饰所制得的产品,其外观较射出成型后再采用涂装而形成图案的产品具有更强的实体感,并且图案不存在褪色、脱落等不良现象,其广泛用于家电产品的表面装饰和功能性面板。
模内装饰是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表面装饰技术,与其它工艺相比,模内装饰成型能简化生产步骤,节省时间和成本,同时还能增加图像的复杂性和提高产品的耐久性。从使用的角度来看,模内装饰用膜一方面需要高硬度的表面以避免产品划伤,另一方面,还需具有良好的成型拉伸性能以实现3D产品的立体造型。
通常,室内家电装饰的 IMD 产品以高光泽、透明型硬化膜为主,但这种产品在有些场所,如户外或有灯光的环境下使用时常常遇到由于板材表面反光而造成“眩光”污染,“眩光”污染严重影响 IMD 产品图案可视性和产品的应用领域。
为解决“眩光”污染,通常采用的技术手段是在硬化涂层中添加防眩粒子,通过防眩粒子对表面光的漫反射作用达到硬化膜表面呈哑光效果,但是,由于所添加的防眩粒子与涂层树脂材料不属同一类物质,其折光系数存在一定差异,防眩粒子会对透射光造成一定程度的折射、大角度散射和吸收,使硬化膜的透光性能受影响,直接造成 IMD 印刷图案的清晰度不佳,出现印刷图案色彩不正、不透等问题;或者通过对薄膜本体(即薄膜的基材)的表面进行拉丝处理,以期达到防炫效果,但这样会对薄膜造成一定的伤害,使其耐划伤、耐腐蚀、抗拉伸能力等性能将会下降很多,不适合作为IMD用硬化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表面具有凸起结构的模内装饰用透明硬化膜。
为技术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表面具有凸起结构的模内装饰用透明硬化膜,它包括透明支持体及涂覆在支持体表面的透明硬涂层,在透明硬涂层的表面压印有相互平行的长条状凸起,长条状凸起的面积之和为硬涂层面积的50%~99%。
上述方案中,所述长条状凸起的高度为0.5~25μm。
上述方案中,所述相邻的长条状凸起间的距离为0.5~50μm。
上述方案中,所述的透明硬化层是由聚酯、聚氨酯、丙烯酸树脂或它们混合的树脂层在加热或紫外光条件下固化而成。
上述方案中,所述硬涂层的厚度为1~50μ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透明硬化层表面压印相互平行的长条状凸起,对透明硬化膜的表面入射光和反射光产生分光或漫反射作用,提供精美的哑光视觉效果,解决了因表面反光而造成的“眩光”污染,避免了对薄膜造成的伤害,保证了其耐划伤、耐腐蚀、抗拉伸能力等性能,能够广泛应用于模内装饰领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中各标号清单为,透明支持体1;透明硬化层2;长条状凸起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其结构形式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它包括一个透明基材1,该透明基材为厚度30~50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在该透明基材上涂覆一硬化层2,该硬化层是由丙烯酸树脂、光引发剂、助剂、稀释剂等混合制备的硬化涂布液涂布而成;该硬化涂层表面用压花辊进行压花,与此同时,从PET的另一面以350mJ/cm2的紫外照度对硬化涂层进行一次紫外光固化,形成长条状的凸起结构3,该长条状凸起微结构平行排列在硬化层的表面,凸起微结构高度为0.5μm,长条状凸起的面积之和为硬涂层面积的50%,硬化层的厚度为1μm。
实施例2
凸起微结构高度为1μm,长条状凸起面积之和与硬化层面积之比为60%,硬化层的厚度为5μm。其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凸起微结构高度为11μm,长条状凸起面积之和与硬化层面积之比为75%,硬化层的厚度为20μm。其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4
凸起微结构高度为20μm,长条状凸起面积之和与硬化层面积之比为90%,硬化层的厚度为35μm。其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5
凸起微结构高度为25μm,长条状凸起面积之和与硬化层面积之比为99%,硬化层的厚度为50μm。其余同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未经合肥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633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永磁铁氧体磁瓦通规工装
- 下一篇:一种SF6气相色谱检测系统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