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同步除碳化硅微粉中游离碳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60676.4 | 申请日: | 2013-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132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付利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夏机械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1/36 | 分类号: | C01B31/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50011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 | 国省代码: | 宁夏;6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同步 碳化硅 微粉中 游离 装置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碳化硅微粉的制备中的除碳装置,特别是一种同步除碳化硅微粉中游离碳的装置。
背景技术
碳化硅具有很高的硬度、化学稳定性和一定的韧性,被广泛的应用于密封件、防弹片、高温喷嘴、磨介、太阳能电池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碳化硅粉的需求量在不断的加大,纯度要求和粒度大小也越来越高。纯度高、粒度细、粒型好、粒群精的碳化硅亚微米粉更是供不应求。
碳化硅中的游离碳不仅会对碳化硅烧结制品产生斑点、花印,而且碳化硅中的游离碳活性不足,在碳化硅制品的烧结中起不到碳源的作用,反而影响碳化硅制品的密度等质量要求,所以碳化硅微粉在制备的过程中需要去除游离碳。
目前除去碳化硅微粉中的游离碳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利用去离子水和碳化硅微粉混合、搅拌,对碳化硅微粉进行分级,同时除去碳化硅微粉中的游离碳。如中国专利局2009年12月30日公开的名为“一种碳化硅微粉中除去游离碳的方法”,专利申请号:200910065419.4,该方法是利用在分级容器内加聚集液,将浮在聚集液表面的少量的游离碳除去,然后沉淀、排料,通过排料过程中出料口的颜色进行除碳。该方法对操作人员的要求很高、工艺繁琐、劳动强度大,处理周期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将碳化硅微粉的细化和除去游离碳有机结合,除碳效果好、工艺简单的同步除碳化硅微粉中游离碳的装置。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同步除碳化硅微粉中游离碳的装置,包括带搅拌装置和带水夹套的容器,在容器上安装有进料口和排料口,其特征在于上述容器中的排料口通过排料管路与碳化硅砂磨机的进料口相连通,在排料管路上安装有排料泵,上述容器中的进料口通过进料管路与碳化硅砂磨机的排料口相连通,在进料管路上安装有进料泵。
安装在上述容器上的搅拌装置是由与电机相连的竖直轴和安装在竖直轴上、下端的两个搅拌桨组成,容器中的水夹套的上、下端安装有冷却水进、出水管,在容器的底部安装有排料口,在容器上部的侧壁上开有游离碳排出口。
上述安装在竖直轴上端的搅拌桨为直板式搅拌桨,其高度位置与游离碳排出口相对应;安装在竖直轴下端的搅拌桨为推进式搅拌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1、工艺简单、生产周期短:本实用新型将碳化硅砂磨机与除碳装置有机结合,在碳化硅细化过程的同时,就可将碳化硅中的游离碳通过除碳装置自动除去,可有效缩短生产周期30—50%;
2、处理效果好:本实用新型处理后的型碳化硅中游离碳的含量小于0.1%;
3、除碳效率高:本实用新型只需要在碳化硅微粉的细化的过程中,加入适量的浮选油,上浮的游离碳即可通过游离碳清除装置上的溢流槽口刮至游离碳清除装置外,除碳效率高;
4、成本低廉: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浮选油,每生产1吨α型碳化硅微粉,成本只增加5-20元人民币,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设备安装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同步除碳化硅微粉中游离碳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同步除碳化硅微粉中游离碳的装置是由带搅拌装置和带水夹套13的容器组成,在容器4上安装有进料口和排料口,其中容器中的排料口12通过排料管路2与碳化硅砂磨机1的进料口相连通,在排料管路上安装有排料泵3;容器中的进料口通过进料管路5与碳化硅砂磨机的排料口相连通,在进料管路上安装有进料泵6。
安装在容器上的搅拌装置是由与电机8相连的竖直轴14和安装在竖直轴上、下端的两个搅拌桨组成,竖直轴上端的搅拌桨为直板式搅拌桨8,其高度位置与游离碳排出口9相对应;安装在竖直轴下端的搅拌桨为推进式搅拌桨11;容器中的水夹套的上、下端安装有冷却水进水管10和冷却水出水管15,在容器的底部安装有排料口12,在容器上部的侧壁上开有游离碳排出口。
通过水夹套可对容器内的碳化硅微粉进行降温,有利于提高碳化硅砂磨机的细化效果和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夏机械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宁夏机械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6067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转炉余热综合发电系统
- 下一篇:一种热声驱动的斯特林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