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用单向阀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56314.8 | 申请日: | 2013-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560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乔坤;曾绮桥 | 申请(专利权)人: | 乔坤 |
主分类号: | A61M39/24 | 分类号: | A61M39/2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8 | 代理人: | 康宇宁 |
地址: | 51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用 单向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单向阀,特别是一种适合注射或引流使用的,防止液体逆流的单向阀,属于医疗器械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临床上应用的外科引流管种类很多,可用于导尿、伤口、胸腔、脑腔、腹腔、胃肠道、胆道等。外科引流为的是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与影响伤口愈合。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配药或引流装置多为注射器,缺点是该类注射器仅配有一个针头,这就导致了针头在药瓶和输液瓶的胶塞处反复多次穿插,难免会造成胶塞的损坏或者是穿刺引流管的感染,并且才操作的过程中也很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即是针对目前临床上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单向穿刺引流的单向阀,在进行引流或注射的操作中,无需反复更换引流管或注射器,避免了污染,并且操作简单。
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用单向阀,包括入口部、出口部以及位于入口部和出口部之间的连通管,连通管内设有阀体,其中,阀体包括位于近入口部的可封闭入口的底座、由底座延伸出来的立杆,底座的面积小于连通管的横截面的面积,立杆上具有数个紧贴连通管内壁的侧翼,连通管内壁近出口部设有环状的挡圈。
进一步的,所述阀体底座朝向入口部的一面设有呈锥形的突尖,起到了将液体流引向四周,减少涡流形成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侧翼的数目为3个以上。侧翼起到导向的作用,保证阀体在连通管内轴向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入口部和/或出口部与连通管可拆卸式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入口部和/或出口部通过螺纹与连通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入口部和出口部由连接管的近端向远端逐渐变细。这样的设计方便了任意管径的连接管的使用,各种管径的连接管都可以方便地套接在入口部和出口部。
进一步的,所述入口部和出口部的外壁上设有数个环形的倒棘,可以更好的将连接管卡紧,不易脱出。
使用时,液体由入口部进入,推开阀体,侧翼抵达挡圈,液体经阀体和连通管内壁之间的空隙由出口部流出;当液体回流时,推动阀体向入口部移动,底座挡住入口部,液体无法逆流。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用单向阀,结构简单耐用,有效地避免了互相污染,并且使用方便,可以通用于各种管径的连接管,其应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胸腔穿刺引流、腹腔穿刺引流等多种场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图1A-A’线的剖视图(正向流动时);
图3为图1A-A’线的剖视图(反向流动时);
图4为图1B-B’线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轴向剖视图;
图6为图5中局部C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其中,1为入口部、10为倒棘、2为出口部、3为连通管、40为底座、41为立杆、42为侧翼、43为挡圈、400为突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进行非限制性地描述,目的是为了公众更好地理解所述技术内容。
实施例一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用单向阀,包括入口部1、出口部3以及位于入口部1和出口部3之间的连通管2,连通管2内设有阀体,其中,阀体包括位于近入口部的可封闭入口的底座40、由底座40延伸出来的立杆41,底座40的面积小于连通2管的横截面的面积,进一步的,阀体底座40朝向入口部1的一面设有呈锥形的突尖400,起到了将液体流引向四周,减少涡流形成的作用,立杆41上具有数个紧贴连通管2内壁的侧翼42,连通管2内壁近出口部设有环状的挡圈43。所述阀体底座40朝向入口部1的一面设有呈锥形的突尖400,起到了将液体流引向四周,减少涡流形成的作用;所述侧翼42的数目为3个以上,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侧翼42的数目为3个,主要起到导向的作用,保证阀体在连通管1内轴向移动,达到单向阀的开合;使用时,如图3,液体由入口部1进入,推开阀体,侧翼42抵达挡圈43,液体经阀体和连通管2内壁之间的空隙由出口部3流出;当液体回流时,如图2推动阀体向入口部1移动,底座40挡住入口部1,液体无法逆流。
实施例二
如图5所示,该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多用单向阀的区别在于,实施例一中,入口部1和出口部3与连通管2为一体结构,而在该实施例中,入口部1与连通管2通过螺纹连接,为可拆卸结构。应该理解的是,出口部3同样可做成可拆卸式结构,且为了增加连接管的牢固性,防止脱出,入口部1和/或出口部3为远端逐渐变细的结构,且外壁设有数个倒棘,起到将连接管卡紧的作用。
应该明确的是,上述的内容包括附图,均不是对所述技术方案的限制,凡以相同或近似原理对所述技术方案的任意改进,包括对各部分结构的形状、尺寸、所用材质,或功能相似元件的等同替换,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的技术方案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乔坤,未经乔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5631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