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锂电池多层复合隔膜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54547.4 | 申请日: | 2013-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532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陈博裕;沈丹;洪力东;郭政肇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冠力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4 | 分类号: | H01M2/14;H01M2/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电池 多层 复合 隔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加工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良好电解液吸附性和浸润性的锂电池多层复合隔膜。
背景技术
锂电池由于容量大,几乎无记忆效应而被广泛使用。锂电池正负电极之间需要一层隔膜,让离子顺利通过,而电子不能通过,只能由外电路从负极移向正极。传统锂电池隔膜生产主要采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拉伸法,即干法,将塑料薄膜加到一定温度,采用物理方法拉伸,使分子链产生较大空隙,此方法孔密度和孔径控制较难,微孔均匀度差;另一种是湿法,令塑料薄膜处于液体状态,加入另一种沸点不同中介的液体物质,改变温度令中介物质相分析析出。在留下的薄膜上留下中介勿析出后的空间,即为微孔,此方法生产速度慢,且成本较高,工艺难度大。两者生产存在的最大缺陷是,微孔膜电解液挂液能力差,导致隔膜本身的电解液吸附性和浸润性能力不佳,不利于离子通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电解液吸附性和浸润性的锂电池多层复合隔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锂电池多层复合隔膜包括基膜,所述基膜为乙丙烯共聚高分子隔膜,该基膜为乙丙烯共聚高分子隔膜上均匀布设若干微孔,其上、下表面均覆有一层聚苯砜对苯二甲酰胺膜,该聚苯砜对苯二甲酰胺膜上均匀布设若干化学蚀刻而成的细腰微孔,该细腰微孔呈沙漏型,贯穿所述聚苯砜对苯二甲酰胺膜,其两端孔径大于中间孔径。如此设计,与基膜两外表面覆盖具有良好电解液吸附性和浸润性的聚苯砜对苯二甲酰胺膜,并在膜上通过化学蚀刻,形成沙漏型的细腰微孔,进一步提高其挂液能力,同时使锂离子的流通更为顺畅。
作为优化,所述聚苯砜对苯二甲酰胺膜上设有若干疏水隔离带。如此设计,方便针对不同的区域所需的电解液吸附性和浸润性不同,设置不同的区域厚度及面积,同时性能不受相邻区域的影响。
作为优化,所述聚苯砜对苯二甲酰胺膜和疏水隔离带的厚度均为2~10μm;所述乙丙烯共聚高分子隔膜上微孔的孔径为0.10~0.30μm。如此设计,隔膜整体厚度较薄,适应大容量小体积的锂电池配套。
作为优化,所述细腰微孔中间最小孔径为0.02~0.06μm,两端最大孔径为0.20~0.50μm。如此设计,挂液能力强,使隔膜获得良好的电解液吸附性和浸润性,锂离子流通顺畅。
本实用新型一种锂电池多层复合隔膜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具有良好的电解液吸附性和浸润性,广泛适合各种型号的锂电池改进配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种锂电池多层复合隔膜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锂电池多层复合隔膜的实施方式1的纵切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锂电池多层复合隔膜的实施方式1的层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锂电池多层复合隔膜的实施方式2的纵切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锂电池多层复合隔膜的实施方式2的层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中:1-乙丙烯共聚高分子隔膜、2-微孔、3-聚苯砜对苯二甲酰胺膜、4-细腰微孔、5-疏水隔离带。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如图1、2所示,本锂电池多层复合隔膜包括基膜,所述基膜为乙丙烯共聚高分子隔膜1,该基膜为乙丙烯共聚高分子隔膜1上均匀布设若干微孔2,其上、下表面均覆有一层聚苯砜对苯二甲酰胺膜3,该聚苯砜对苯二甲酰胺膜3上均匀布设若干化学蚀刻而成的细腰微孔4,该细腰微孔4呈沙漏型,
贯穿所述聚苯砜对苯二甲酰胺膜3,其两端孔径大于中间孔径。所述聚苯砜对苯二甲酰胺膜3和疏水隔离带5的厚度均为10μm;所述乙丙烯共聚高分子隔膜1上微孔2的孔径为0.30μm。所述细腰微孔4中间最小孔径为0.06μm,两端最大孔径为0.50μm。
实施方式2:如图3、4所示,所述聚苯砜对苯二甲酰胺膜3上设有若干疏水隔离带5。所述聚苯砜对苯二甲酰胺膜3和疏水隔离带5的厚度均为2μm;所述乙丙烯共聚高分子隔膜1上微孔2的孔径为0.10μm。所述细腰微孔4中间最小孔径为0.02μm,两端最大孔径为0.20μm。
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任何符合本权利要求书描述的产品,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冠力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冠力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545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