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输送管道防腐补口的中频加热与直流保温两用主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52602.6 | 申请日: | 2013-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431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张洪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洪国 |
主分类号: | B29C63/38 | 分类号: | B29C63/38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杨红 |
地址: | 300280 天津市大***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送 管道 防腐 中频 加热 直流 保温 两用 主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输送管道施工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输送管道防腐补口的中频加热与直流保温两用主机。
背景技术
3PE防腐钢管是指3层结构聚烯烃涂层(MAPEC)外防腐钢管,是国内常用的一种防腐管道。石油、天然气等等介质的长输管道外防腐一般采用3PE防腐管。3pe防腐钢管母材包括无缝钢管,螺旋钢管和直缝钢管。三层结构的聚乙烯(3PE)防腐涂层以其良好的抗腐蚀性、抗水气渗透性以及力学性能等,在石油管道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3PE防腐钢管一防腐层对于埋地管道的寿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样材质的管道,有的埋在地下几十年不腐蚀,有的几年就发生泄露。就是因为它们采用了不同的外防腐层。在铺设长输管道时,钢管两端需要要有15cm左右的管道预留处,焊接完成后,再将钢制预留处进行3PE防腐和保温,俗称“补口”。具体的施工方法是在管道表面防腐处理完成后,将热缩套或热缩带加热使其收缩在管道表面钢制预留处作为防腐补口。目前大部分施工现场仍然采用液化石油气火枪或汽油喷灯对热缩套或热缩带进行明火烘烤的工艺。作业方式粗放,工作效率较低,施工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人员技能素质和操作的影响,现场安全隐患较大,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引发火灾;更令人担忧的是工程补口防腐层后期质量难以保障。许多防腐补口的外观、厚度、漏点及剥离强度均存在不均匀、欠规范、有气泡等技术缺陷。对比近年来国内数条重点长输油气管道普查检测结果,发现由于热收缩带补口位置失效,而导致管道整体防腐质量降低的问题凸显。可以说,补口质量成为制约管道运行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长输管道施工亟待研发一种替代人工明火操作防腐补口的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输送管道防腐补口的中频加热与直流保温两用主机,可以输出中频用于管道预留处的加热;还可以输出直流对焊口进行保温。该主机完全替代人工的明火操作,消除安全隐患,使补口防腐层的后期质量得到保障。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输送管道防腐补口的中频加热与直流保温两用主机,其特征是:包括主机箱体、整流器、滤波器、逆变器和散热器,所述箱体内固接依次连接的整流器、滤波器和逆变器,所述整流器、滤波器和逆变器分别设有散热水套,所述散热水套相互连通并通过管道依次与散热器、储液罐及循环泵连接,构成循环散热系统,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子与加热感应圈连接。
所述散热器采用水冷式散热器或汽车散热器。
所述循环散热系统的储液罐中设有冷媒,所述冷媒为水或冷冻液。
所述循环泵通过管道与整流器和逆变器散热水套相连接,循环泵出口设有水温水压传感器。
所述水温水压传感器输出端设有控制电路、报警器与水温水压表。
所述滤波器设有一组直流输出端子,所述直流输出端子与起保温作用的加热元件连接。
所述加热元件为电阻丝、PTC电热元件或电热涂料制成的电热被。
所述加热感应圈上连接有电子测温元件,所述电子测温元件与主机控制电路相连接。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主机由移动电源或电网供电,输出直流和中频两种电流用于管道预留处的加热和补口防腐层的保温。该主机体积小、重量轻,采用液体循环自主冷却系统;设置冷却液监控报警保护系统;加热温度自动控制,特别适于管道的野外施工,完全替代人工的明火作业,克服了由于人员技能素质和操作的影响,导致施工现场安全隐患较大,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引发火灾的问题;从施工质量上避免防腐补口的外观、厚度、漏点及剥离强度所存在不均匀等技术缺陷的产生,保证了工程补口防腐层的后期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电器原理图;
图3是液体循环冷却示意图。
图中:1、主机箱体,2、整流器,3、滤波器,4、逆变器,5、散热水套,6、散热器,7、储液罐,8、循环泵,9、输出端子,10、加热感应圈,11、水温水压传感器,12、直流输出端子,13、电子测温元件,14、管道,15、输入端子,16、冷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详述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洪国,未经张洪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5260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下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微导管法兰盘翻边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