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趾压敏拇外翻矫正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52372.3 | 申请日: | 2013-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395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康国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国文 |
主分类号: | A61F5/01 | 分类号: | A61F5/0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趾压敏拇 外翻 矫正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保健器械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趾压敏拇外翻矫正器。
背景技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代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但是却最容易忽视脚部的健康,双脚是人体承受压力最多的地方,也是最疲劳的部位,如果长时间不注重保护脚部健康,那么很容易发生拇外翻畸形,拇趾沿其长轴外旋外翻,并继续加重,拇趾若继续向外翻,会挤压到食趾(第二根脚趾),占据第二根脚趾的位置,将第二根脚趾抬起与拇趾重叠,这样就造成了趾间关节背侧受鞋面摩擦,挤压,易产生胼胝疼痛,严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
鉴于此有人发明了一种拇外翻矫正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但该拇外翻矫正器只能矫正大拇趾,不能矫正食趾(第二根脚趾),也不能矫正脚板,功能单一,不能完全解决使用者存在的困扰。
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我们不断创新的方向,于是我们对该拇指矫正器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创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双趾压敏拇外翻矫正器,以解决公知技术的拇外翻矫正器不能同时矫正食趾和脚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双趾压敏拇外翻矫正器,包括U形趾拖,所述U形趾拖的一端设置有大拇趾趾拖和食趾趾拖,另一端设置有上束带槽和下束带槽;
所述食趾趾拖上开有食趾趾拖束带槽;
所述大拇趾趾拖内安装有拇趾垫片,食趾趾拖内安装有食趾垫片;
所述食趾趾拖束带槽中安装有第一束带;
所述上束带槽和下束带槽中设置有第三束带;
所述第一束带和第三束带中间,U形趾拖上安装有第二束带;
所述U形趾拖内配有脚板束带。
使用时,先用脚板束带包裹脚部,对趾骨关节产生内压力,把U型趾托扣在大拇指内侧,大拇趾趾拖扣在大拇趾上,食趾趾拖扣在食趾上,然后调节并束紧第一束带、第二束带、第三束带。第三束带的松紧可调节整个双趾压敏拇外翻矫正器对大拇趾和食趾的矫正力度。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可以同时矫正食趾、大拇趾和脚板。功能多样,设计新颖,是对公知技术的创造性改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产品U形趾拖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产品穿戴上后脚面位置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产品穿戴上后脚底位置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产品的脚板束带示意图。
图中,1、U形趾拖;2、大拇趾趾拖;3、食趾趾拖;41、上束带槽;42、下束带槽;51、食趾垫片;52、拇趾垫片;61、第一束带;62、第二束带;63、第三束带;64、脚板束带;71、食趾趾拖束带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双趾压敏拇外翻矫正器,包括U形趾拖(1),所述U形趾拖(1)的一端设置有大拇趾趾拖(2)和食趾趾拖(3),另一端设置有上束带槽(41)和下束带槽(42);所述食趾趾拖(3)上开有食趾趾拖束带槽(71);所述大拇趾趾拖(2)内安装有拇趾垫片(52),食趾趾拖(3)内安装有食趾垫片(51);所述食趾趾拖束带槽(71)中安装有第一束带(61);所述上束带槽(41)和下束带槽中(42)设置有第三束带(63);所述第一束带(61)和第三束带(63)中间,U形趾拖(1)上安装有第二束带(62);所述U形趾拖(1)内配有脚板束带(64)。
以患者左脚为例,使用时,先用脚板束带包裹脚部,对趾骨关节产生内压力,把U型趾托扣在大拇指内侧,大拇趾趾拖扣在大拇趾上,食趾趾拖扣在食趾上,然后调节并束紧第一束带、第二束带、第三束带。第三束带的松紧可调节整个双趾压敏拇外翻矫正器对大拇趾和食趾的矫正力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国文,未经康国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523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吸收剂防逃逸装置
- 下一篇:利用生物质碳源材料制备轻质亚微米级碳微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