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移动终端设备防过充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48206.6 | 申请日: | 2013-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840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03 |
发明(设计)人: | 吴巍;乔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巍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蒙商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4 | 代理人: | 徐小蓉 |
地址: | 201200 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移动 终端设备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移动终端设备设计及配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移动终端设备防过充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充电过程中电池的电压会随着储存电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当电池储存的电量达到饱和,电极材料无法继续充电时,若继续充电则电解液会起电解,并且在阳极产生氧气,在阴极产生氢气,如此会在密封的电池内部造成内部压力上升,会对电池内部结构造成破坏,像这种现象称之为过度充电,这样很容易产生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电池过度充电,大大降低电池的使用寿命,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引起电池爆炸,给使用者带来危害。
目前的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充电器在其充电完成后不会自动的切断电源,这样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电池就会过度充电,这对于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电池的使用寿命会有很大影响。目前过充保护是由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和电池保护板提供的,一般的充电器就是一个电源,不能对智能移动终端设备提供任何保护。过充保护是由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内置的电源管理芯片提供的。锂电池本身集成电池保护板,当电池独立使用座充的时候为电池提供过充、过热、短路、过载、过流等保护,但当锂电池使用时间增长,其电池保护板无法避免地老化后,就失去了过充保护,容易产生过度充电的情况,发生人身损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智能移动终端设备防过充装置,该装置通过接受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在充电时或充电后发出的信号控制充电线路自动断开,使得智能移动终端设备不会受到过充影响。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智能移动终端设备防过充装置,涉及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及其充电电源,所述智能移动终端设备至少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过充装置上分别具有与所述智能移动终端设备以及所述充电电源适配的电源连接接口,所述防过充装置具有一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智能移动终端设备。
所述控制器为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具有音频分析模块,所述控制开关具有一音频接口,所述音频接口通过音频连接线连接所述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耳机插口。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可以把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电池状态的信息表示为音频信号,反馈给防智能移动终端设备过充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可以在电池充满电时,及时、自动地切断对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充电电路,避免了过度充电的发生,大大提高了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构造非常简单,成本很低,易于使用和普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图2的一种实现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的一种实现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的一种实现结构示意图;
图6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7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7所示,图中标号1-10分别为:电脑1、连接口2、连接线3、控制开关4、音频线5、耳机插口6、智能移动终端设备7、连接口8、充电器9、电源插座10。
实施例一:如图6、7所示,现有技术中对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充电时,一般通过连接线3将其充电口与电脑1或插在电源插座10内的充电器9直接连接构成充电线路,但这样一来,当智能移动终端设备7充满电之后,并不会自动切断充电线路,只是通过设置智能移动终端设备7内的电池保护板提供电池板的过充保护,但电池保护板随使用时间的增长而老化后,能对电池起到的保护效果也就变得十分有限。
本实施例中的智能移动终端设备防过充的充电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如图1所示,采用电脑1上的连接口2(常为USB接口)作为电源连接接口为智能移动终端设备7充电,在电脑1与智能移动终端设备7之间的充电线路中设置有一作为控制器的控制开关4,控制开关4具有分别与电脑1的连接口2、智能移动终端设备7的连接口8适配的电源连接接口、一音频接口及内部的一音频分析模块。
通过适配的电源连接接口以及连接线3将控制开关4连接在电脑1及智能移动终端设备7之间的充电线路中;在智能移动终端设备7的耳机插口6中插入一音频线5,该音频线5的另一端与控制开关4的音频接口构成连接,使得智能移动终端设备7与控制开关4内的音频分析模块构成音频信号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巍;,未经吴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4820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