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干熄炉内环墙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44914.2 | 申请日: | 2013-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394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方登豹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39/02 | 分类号: | C10B39/02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62100 | 代理人: | 鲜林 |
地址: | 73510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干熄炉 内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干熄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干熄炉内环墙。
背景技术
现有干熄炉的设计中,因受支撑干熄炉预存室上部结构要求,所以不能通过减小斜道处牛腿宽度,来增大斜道过风面积,因而风量过大时,斜道处焦炭便出现浮起的问题,直接制约着干熄焦生产能力。同时干熄炉环形风道内环墙均采用整体无缝砌筑,干熄炉内的循环气体全部通过斜道流出,进入锅炉。该传统设计中,斜道过风面积有限,斜道处焦炭受的风阻大,焦炭易浮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干熄炉内的循环气体全部通过斜道流出,导致斜道区域焦炭受到较大气流吹动,容易造成焦炭浮起的问题而提供一种能有效解决焦炭浮起问题的新型干熄炉内环墙。
为解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干熄炉内环墙,所述内环墙上设有孔。
所述孔从内环墙底部1米以上开始分布排列,开孔分布区域高度为2—3米。
所述孔沿着干熄炉内向内环墙外侧倾角向上。
所述孔为方形孔或圆形孔。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内环墙的砖体上开孔,增大了干熄炉出口处的过风面积,对缓解斜道处焦炭受力情况有显著的作用。为提高循环风量提供了解决措施,进而能提高干熄炉装置生产能力,提高红焦显热的回收利用。另外通过本实用新型对于后续通过内环墙开孔面积,保证生产能力的情况下,可增大牛腿宽度进而增强牛腿强度,延长牛腿寿命。最后,本实用新型,对于缓解内环墙底部受力,避免了内环墙“鼓肚”坍塌。因而起到使干熄炉更经济、高效运行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孔倾向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方形孔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圆形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干熄炉内环墙,内环墙开孔区域的高度为2—3米,内环墙上开有孔,如图3、图4所示孔1为方形孔或圆形孔,孔1从内环墙2底部1米以上开始分布排列。如图2所示孔1沿着干熄炉内向内环墙2外侧倾角向上。
在内环墙2上开孔1,开孔1的区域生产中起到能通过循环气体的作用,因此实现了增大干熄炉出口的过风面积,对斜道处过风量有分流作用,对于增大循环风量,避免焦炭浮起有益。同时因内环墙2上开孔1,减轻了内环墙2墙体的重量,因而能减小牛腿受力负荷,延长了牛腿寿命有益。
如图1所示,内环墙2上的孔1从内环墙1底部1米以上开始分布排列,开孔1的区域的高度为2—3米,此结构对于缓解内环墙2底部受力向外膨胀有益,进而能避免目前干熄炉出现内环墙1“鼓肚”坍塌的问题。开孔1沿着干熄炉内向内环墙2外侧倾角向上是为了减小焦炭从开孔1处吹出的情况;部分被吹出的焦炭落入斜道,通过排焦料位下降继续回到冷却室。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般实施例,并不局限本实用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启示下,还可以做出其它等同变型和改进,均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甘肃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449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植树机
- 下一篇:一种炉顶装煤车安全阀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