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预混室突变过渡燃气脉动燃烧加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42044.5 | 申请日: | 2013-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892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程显辰;田勤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庆市联勤装备制造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D14/02 | 分类号: | F23D14/02;F23D14/60 |
代理公司: | 大庆知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115 | 代理人: | 胡海山 |
地址: | 163461 黑龙江省大庆***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混室 突变 过渡 燃气 脉动 燃烧 加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田联合站加热炉所用的加热器,尤其是预混室突变过渡燃气脉动燃烧加热器。
背景技术
加热器在油田加热炉上应用已有近20年历史,相同热功率下,加热器的钢材耗量仅为其他加热炉的50%左右,炉效却比其他加热炉高2%左右。但由于结构原因存在尾管的数量难以增加,热效率不能继续提高的问题,不利于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加热器尾管的数量难以增加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混室突变过渡燃气脉动燃烧加热器。该预混室突变过渡燃气脉动燃烧加热器具有便于尾管的数量增加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该预混室突变过渡燃气脉动燃烧加热器包括空气阀、空气进气道、燃料阀、燃料进管、火花塞座、可燃气体预混室、燃烧室、尾管、排气去耦器及排烟管。圆筒形可燃气体预混室与圆筒形燃烧室相连通,燃烧室与可燃气体预混室之差为正值;燃烧室右端圆周上连通有2排尾管,每排4-25根尾管,尾管右端与排气去耦器相连通,排气去耦器上连通有排烟管;可燃气体预混室左端圆周上连通有1-4个空气进气道和燃料进管,空气进气道上连通有空气阀,燃料进管上连通有燃料阀,燃料进管内端连接有燃料喷嘴,可燃气体预混室左端面上连接有火花塞座,火花塞座上连接有火花塞。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预混室突变过渡燃气脉动燃烧加热器由于采用圆筒形可燃气体预混室与圆筒形燃烧室相连通,燃烧室与可燃气体预混室之差为正值;燃烧室右端圆周上连通有2排尾管,每排4-25根尾管,尾管右端与排气去耦器相连通,排气去耦器上连通有排烟管;可燃气体预混室左端圆周上连通有1-4个空气进气道和燃料进管,空气进气道上连通有空气阀,燃料进管上连通有燃料阀,燃料进管内端连接有燃料喷嘴,可燃气体预混室左端面上连接有火花塞座,火花塞座上连接有火花塞的结构。利用增大燃烧室直径,因而便于尾管的数量增加。所以说该预混室突变过渡燃气脉动燃烧加热器具有便于尾管的数量增加的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空气阀,2-空气进气道,3-燃料阀,4-燃料进管,5-火花塞座,6-可燃气体预混室,7-燃烧室,8-尾管,9-排气去耦器,10-排烟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由附图所示,该预混室突变过渡燃气脉动燃烧加热器包括空气阀1、空气进气道2、燃料阀3、燃料进管4、火花塞座5、可燃气体预混室6、燃烧室7、尾管8、排气去耦器9及排烟管10。圆筒形可燃气体预混室6与圆筒形燃烧室7相连通,燃烧室7与可燃气体预混室6之差为正值,也就是可燃气体预混室6的直径小于燃烧室7直径;燃烧室7右端圆周上连通有2排尾管8,每排4-25根尾管8,尾管8右端与排气去耦器9相连通,排气去耦器9上连通有排烟管10;可燃气体预混室6左端圆周上连通有1-4个空气进气道2和燃料进管4,空气进气道2上连通有空气阀1,燃料进管4上连通有燃料阀3,燃料进管4内端连接有燃料喷嘴,可燃气体预混室6左端面上连接有火花塞座5,火花塞座5上连接有火花塞。
由于空气和燃料在可燃气体预混室6内完成了互激式混合,经过突变连接的过渡段进入燃烧室7后便可以更充分的燃烧。因此为减小尾管8直径并增加数量提供了条件,在不改变燃烧室7直径尺寸的情况下,将尾管分前后两排布置在燃烧室7另一端的外圆周上。尾管8直径减小后,可使脉动频率增加,每根管内的热烟气与管壁的换热会更充分,尾管8心部排出的热烟气温度就会下降,总排烟温度也就会下降,炉效将有较大提高。如果在尾管8数量增加的情况下仍按单排布置,燃烧室7直径便要加大很多,燃烧室7直径变大将降低脉动频率,从而降低换热效率,进而影响炉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庆市联勤装备制造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大庆市联勤装备制造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4204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