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钠硫电池的储钠管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639786.2 | 申请日: | 2013-10-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913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 发明(设计)人: | 韩金铎;龚明光;陆振民;潘红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气钠硫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39 | 分类号: | H01M10/39;H01M10/38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兆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有限合伙) 31241 | 代理人: | 屠轶凡 | 
| 地址: | 20181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电池 储钠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学储能领域的一种用于钠硫电池的储钠管。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钠硫电池包括从外向内套接的外壳1、电解质陶瓷管4。电解质陶瓷管4与外壳1径向之间形成正极室100,正极室100内填充有多孔导电纤维毡2,电解质陶瓷管4的顶面上设有径向向外突出的陶瓷绝缘环3,将正极室100封闭。电解质陶瓷管4径向内侧形成负极室400。安全管8和储钠管本体9均位于负极室400内,安全管8套接在储钠管本体9外侧,储钠管本体9的底部设有贯通孔91,储钠管本体9的顶部和负极室400通过负极密封盖11封闭。
钠硫电池的核心部件是电解质陶瓷管4,电解质陶瓷管4由β”-Al2O3制成,其传导钠离子,兼做隔膜。一旦电解质陶瓷管4有微裂纹或者破裂,钠和硫直接接触发生剧烈反应,温度最高可达2000℃,瞬间熔化钠硫电池内的所有组件,造成活性物质泄漏。现有钠硫电池安全防护结构主要采用在电解质陶瓷管4与储钠管本体9之间套接与电解质陶瓷管4膨胀系数相差较大的安全管8,安全管8与电解质陶瓷管4内壁之间的径向间隙401的宽度控制在100微米,当电解质陶瓷管4破损后,安全管8径向膨胀紧贴电解质陶瓷管4的内壁,并且给予电解质陶瓷管4的底部的内壁以压力,该压力大于电解质陶瓷管4底部外壁所受到的压应力,安全管8与电解质陶瓷管4之间的径向间隙401闭合,钠和硫之间无法继续反应。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忽略了一个事实是:在对储钠管本体9进行注钠操作时,以及在对储钠管本体9进行封闭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操作气氛的净化不彻底,储钠管本体9内的钠会与操作环境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等高熔点杂质,碳酸钠的熔点为875℃,远高于钠硫电池的工作温度。在钠硫电池运行过程中,一旦高熔点杂质微粒进入安全管8和电解质陶瓷管4之间的径向间隙401,径向间隙401中存在高熔点杂质微粒也会对电解质陶瓷管4造成应力,加速电解质陶瓷管4的损耗,此外径向间隙401中的高熔点杂质微粒还影响了电池的工作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钠硫电池的储钠管,其能有效解决钠硫电池的安全管与电解质陶瓷管之间的径向间隙容易堵塞而导致钠硫电池无法正常运行的技术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钠硫电池的储钠管,包括储钠管本体,所述储钠管本体的顶部由负极密封盖封闭,所述储钠管本体内充有保护气体,所述储钠管本体的底部设有贯通孔;所述储钠管本体内设有位于所述储钠管本体底部的过滤层,所述过滤层对液态钠浸润并具有多孔结构,所述多孔结构的孔径小于10μm。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层是由金属纤维编织而成的。
再进一步的,所述金属纤维为304不锈钢纤维或者316不锈钢纤维。
更进一步的,所述304不锈钢纤维或者316不锈钢纤维的直径为8~20μm。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层的厚度在2~5cm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储钠管本体是由奥氏体不锈钢制成的。
再进一步的,所述储钠管本体的壁厚为0.8~1.5mm。
进一步的,所述贯通孔的直径为0.3~1mm。
进一步的,所述储钠管本体与所述负极密封盖之间通过激光焊或者惰性气体钨极保护焊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储钠管本体内的保护气体为氮气或者氩气。
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钠硫电池的储钠管的技术方案,即在储钠管本体内设置位于所述储钠管本体底部的过滤层,所述过滤层对液态钠浸润并具有多孔结构,所述多孔结构的孔径小于10μm,以过滤液态钠中高熔点杂质微粒的技术方案。其技术效果是:能有效解决钠硫电池的安全管与电解质陶瓷管径向之间的径向间隙被高熔点杂质微粒堵塞而影响电池的工作性能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钠硫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钠硫电池的储钠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为了能更好地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理解,下面通过具体地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进行详细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气钠硫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电气钠硫储能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3978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可见光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