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溶剂尾气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35896.1 | 申请日: | 2013-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253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熊德闰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砚山中药饮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00 | 分类号: | B01D5/00;F28B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学强;魏晓波 |
地址: | 641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溶剂 尾气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溶剂回收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溶剂尾气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国内目前在动植物、药物等的提取过程中,会使用到大量有机溶剂,有机溶剂易挥发,有机溶剂在提取、浓缩、蒸馏、干燥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溶剂气体,同时为了保证产品的活性和节约热能,必须降低其加热温度,多采用减压蒸馏干燥工艺,以降低溶剂蒸脱温度,蒸脱气体经冷凝后的含溶尾气多采用水环式真空泵或者水喷射真空泵抽走,由于真空泵的抽吸作用,以及冷水的温度限制,溶剂气体在冷凝器中因为流速快且两大还未完全冷凝下来,就被真空泵抽走。部分溶剂随水流入循环水池中,不但造成溶剂消耗高,增大生产成本,且水污染严重,部分溶剂尾气排入生产车间和周围环境中,不但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导致环境污染,而且部分有机溶剂气体属于易燃易爆的,给生产安全及人身伤害造成极大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提供一种溶剂尾气回收装置,解决目前技术中在动植物、药物的提取过程中产生大量溶剂尾气无法高效清除回收,污染环保并且增大生产成本的问题。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溶剂尾气回收装置,包括冷凝装置、制冷装置回收罐和排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凝装置由一级冷凝换热管、二级冷凝换热管和三级冷凝换热管依次首尾连接构成,三个冷凝换热管的液态溶剂出口汇集连接到回收罐上,制冷装置连接在冷凝装置上为冷凝装置提供交换制冷源,排气泵与三级冷凝换热管的出气口连接。气体在通过冷凝换热管时具有一定的流速,单独的一个冷凝换热管无法将全部的气态溶剂冷凝至液体,因此采用多级冷凝换热管串联的方式加强冷凝的效果,溶剂尾气依次经过三个冷凝换热管冷凝聚集,二级冷凝换热管将一级冷凝换热管未完全冷凝的气态溶剂继续进行冷凝,三级冷凝换热管再将二级冷凝换热管未能冷凝的气态溶剂进行冷凝,最终确保无气态的溶剂,不凝性废气排放至空气中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也不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并且回收得到的液态溶剂还可重复利用,因此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的冷凝换热管采用套管式,冷却管缠绕在通气管道的周径上,通气管道的两端设置有溶剂尾气的进出口,底部设置有液态溶剂出口。冷却管缠绕在通气管道的周径上,加大了热交换面积,有效提高了热交换率,在确保冷凝效果的情况下有效降低了能耗。
进一步的,所述的制冷装置采用水冷式,冷却水通过制冷装置注入到冷凝换热管中的冷却管冷却溶剂尾气。水冷式的制冷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运行成本低,使用安全性高,冷却水在冷凝换热管中的热交换效率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溶剂尾气回收装置采用多级冷凝换热管串联的方式,下一级冷凝换热管对上一级冷凝换热管处理过的溶剂尾气再次处理,有效加强了整体的冷凝效果,对溶剂的回收率可达到99%以上,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还保护了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热交换效率高,在保证冷凝效果的同时降低了能耗,节能减排,投资少,运行费用低、性价比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冷凝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溶剂尾气回收装置,以高效回收溶剂尾气,保护环境以及人体健康,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
如图1所示,一种溶剂尾气回收装置,包括冷凝装置、制冷装置5、回收罐6和排气泵4,冷凝装置包括一级冷凝换热管1、二级冷凝换热管2和三级冷凝换热管3,一级冷凝换热管1的排气口与二级冷凝换热管2的进气口相连,二级冷凝换热管1的排气口与三级冷凝换热管2的进气口相连,排气泵4与三级冷凝换热管3的出气口连接,三个冷凝换热管的液态溶剂出口汇集连接到回收罐6上,制冷装置5连接在冷凝装置上为冷凝装置提供交换制冷源。
如图2所示,冷凝换热管采用套管式,冷却管7缠绕在通气管道8的周径上,加大热交换面积,通气管道8的两端设置有溶剂尾气的进出口,底部设置有供冷凝后产生的液态溶剂流出的出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砚山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省砚山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358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