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拔报警插座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32287.0 | 申请日: | 2013-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366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陈其工;王勇智;江娟娟;蒋蓉蓉;尹永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R13/639 | 分类号: | H01R13/639;H01R13/66;H01R13/7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报警 插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报警领域,尤其是一种防拔报警插座。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车日益普及,看守不严格的充电站可能会被人为恶意拔掉插头盗用充电插座,对正常使用的用户带来诸多不便,造成一定的损失。目前,在国内外防拔插座几乎都是采用硬件物理结构,例如锁控防拔插座,结构比较复杂,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一般的电子报警的装置需要随身携带无线遥控等设备,携带起来很不方便,一旦丢失会更麻烦。为解决这些问题,本发明设计一种可设置密码的防拔报警插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防拔插座的使用不便和结构复杂等不足,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拔报警插座,该防拔报警插座不仅使用方便,而且能准确及时地发出报警声告知管理者,可防止插头被拔出、防止插头被碰掉,甚至可以防止偷电现象出现。
本发明提供的防拔报警插座,包括导体片、红外发射管、红外接收管、微处理器、开始/复位按钮和报警装置,红外发射管、红外接收管、开始/复位按钮和报警装置分别电连接微处理器,所述导体片上设有小孔,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分别设在导体片两侧,并且红外发射管、红外接收管和小孔在一条垂直于导体片的直线上。本发明具体实施方案中微处理器选用单片机。
作为本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开始/复位按钮为点触启动防抖开关。
作为本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插座还包括电源指示灯,所述电源指示灯连接微处理器。
作为本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插座还包括用于切断电流的继电器,所述继电器连接至微处理器。
作为本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工作波长为850 nm。
本发明主要应用于各种用电现场,可以防止人为拔下插头或者插头脱落,没有物理型插座那么繁琐和复杂,不需要用户携带任何钥匙或遥控器。可设置一次性密码,方便快捷。可以拓展应用到很多场合,如物体偏移监测,脱落监测,流水线上物体计件等方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插座界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插座内部构造原理图;
图3 为红外发射与接收示意图;
图4为单片机控制电路原理图;
其中1红外发射管、2红外接收管、3微处理器、4导体片、5电源指示灯、6插孔、7开始/复位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一般普通插座上装上红外发射和接收装置。将一般普通插座的一对插孔外侧装上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收管,插座两个导体片中间相同位置开小孔,使得红外发射管和接收管正好相对,在没有插入插头时红外发射管发出的红外光可以被红外接收管接收,单片机根据红外接收管有无接收到红外光控制是否报警。本发明通过一个按钮即可完成开始、密码设置、密码输入等操作。
实际使用时,插上插头后长按开始按钮,然后进行密码设置,密码设置完成后插座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指示灯点亮。红外发射管发射红外光,红外光不能穿过插座中的金属导体,不能被红外接收管接收,此时报警器不响表示插头没有被拔或者脱落。当插头离开插座插孔时,红外接收管接收到红外光,单片机根据接收管的信号控制报警器报警,提示插头从插座上被拔出。报警持续N分钟后仍然无人输入密码,系统通过继电器切断插座电流,需管理员处理才能使系统重新工作。
如图1,插头插入插座插孔(6),长按开始/复位按钮(7),系统蜂鸣器响1秒进入密码设定模式,用户两轮连续点击的次数作为密码,两轮间隔需超过5秒,如果先按开关X次,间隔5秒后再按Y次,密码将设置为X、Y。设置完成后,长按开始/复位按钮(7)超过2秒蜂鸣器长响一声提示系统开始工作,指示灯(5)点亮。
如图2中,系统单片机(3)开始工作,红外发光管(1)发出红外光,插座导体片(4)的两个小孔被插头金属挡住,红外接收管(2)无法接收到红外光,此时报警器不工作。当有人拔下插头或者插头脱落,即导体片中的对孔不被遮挡,随即红外发射管1发出的红外光被红外接收管(2)接收,接收管放大电路对信号进行放大和处理后传入单片机(3),单片机(3)控制报警器发出报警,提醒管理人员插头已经脱离插槽。输入密码与设置密码方式相同。输入正确的密码后系统继续工作,报警结束。N分钟报警仍然无人处理,系统通过继电器切断插座电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大学,未经安徽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322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菜单显示方法
- 下一篇:人机交互控制方法、智能电视、穿戴式设备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