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尾矿浆溢流浓缩槽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29810.4 | 申请日: | 2013-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353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朱小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小林 |
主分类号: | B03B5/62 | 分类号: | B03B5/6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沈振涛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尾矿 溢流 浓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尾矿处理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尾矿浆溢流浓缩槽。
背景技术
矿石经过选别、综合利用处理后,其主要有用组分富集成精矿,而其它残留物质称尾矿。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尾矿已不宜再进一步分选。为了提高矿石的利用率,使矿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进一步回收利用的尾矿,分选尾矿中有用组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课题之一。
回收利用尾矿过程中,浓缩尾矿矿浆、提高尾矿浓度是尾矿利用的前提。现有尾矿浓缩设备通常包括浓缩池、浓密机、水力旋流器,尾矿经该设备浓缩后,浓度可提高,可使其中有用组分浓度达到30-50%,从而减少进一步的泵送量,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然而,现有尾矿浓缩设备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一是浓缩池的占地面积大,一次性投入大;二是浓密机在使用时,需要将尾矿泵送到一定高度,能耗大;三是水力旋流器使用时,入口必须有一定的压力,也需耗能。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运行无能耗、成本低的尾矿浆溢流浓缩槽。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尾矿浆溢流浓缩槽,包括壳体、矿浆入口、溢流口、浓缩矿浆出口以及一组挡板;壳体的左侧壁中部设有矿浆入口,壳体的右侧壁顶部设有溢流口、底部设有浓缩矿浆出口;一组挡板平行并活动设于壳体中部。
作为优选,挡板的数量为8-10块。
作为另一种优选,相邻挡板距离为30-50cm。
作为另一种优选,挡板与水平面夹角为40-60°。
作为另一种优选,挡板顶端距离壳体顶部20-50cm,挡板底端距离壳体底部20-50cm。
作为另一种优选,壳体为长方体。
作为进一步优选,壳体的长为3-6m、宽为0.5-2m、高为1-2m。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尾矿浆溢流浓缩槽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运行能耗低、成本低,浓缩效果好。
具体而言,该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突出的优势:
(1)该装置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仅需几个平方米即可,避免了浓缩池占地面积大的缺陷;
(2)成本低、投入小:该设备成本仅为现有尾矿浓缩装置成本的1/10至1/30;且建设工期短,仅为现有尾矿浓缩装置建设周期的4/5至9/10。
(3)能耗低:可将该设备稍倾斜设置,倾斜度约6度左右合适,这样可使矿浆采用顺流方式经过装置内部,无需消耗能源;且处理量大、时间短;
(4)浓缩效果好:该装置可使从矿浆入口处5%-10%浓度经浓缩矿浆出口流出后,矿浆浓度可达20-30%,大大提高了尾矿的浓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尾矿浆溢流浓缩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尾矿浆溢流浓缩槽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进一步说明。
尾矿浆溢流浓缩槽,见图1和图2,包括壳体1、矿浆入口2、溢流口3、浓缩矿浆出口4以及一组挡板5;壳体1为长4.5m、宽0.8m、高1.5m的长方体,可选地壳体1的形状、尺寸可根据流量的大小及浓缩浓度要求及入料矿浆浓度高低合理设置,优选长3-6m、宽0.5-1m、高1-2m的长方体;壳体1的左侧壁中部设有矿浆入口2,壳体1的右侧壁顶部设有溢流口3、底部设有浓缩矿浆出口4。
本实用新型中,挡板5的数量为9块,挡板5与水平面夹角为50°,倾斜方向且相邻挡板5的距离为40cm;可选地,挡板5的数量、倾角以及相邻挡板5的距离可根据需要合理设置,优选地,挡板5的数量为8-10块,挡板5与水平面夹角为40-60°,且向左右方向倾斜均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且相邻挡板5的距离为30-50cm。
一组挡板5平行且可活动的设于壳体1中部;壳体1中部的挡板将壳体1的内部分割为两个通道,顶部为溢流通道、底部为浓缩矿浆通道;挡板5顶端距离壳体1顶部20-50cm,挡板5底端距离壳体1底部20-50cm;其顶端距离壳体1顶部的距离以及底端距离壳体1底部的距离可根据浓缩物浓度及溢流量来调节。
使用时,矿浆经壳体1中部的矿浆入口2流入壳体1内;在壳体1内经过第一块挡板5时,大部分稍重的颗粒随重力同时带动部分稍轻的颗粒往下沉至挡板5底部的浓缩矿浆通道,稍轻的颗粒同时带动部分稍重的颗粒上浮至挡板5顶部的溢流通道内;通过第一块挡板5后,底部浓缩矿浆通道内的稍轻颗粒上浮,顶部溢流通道内的稍重颗粒下沉,当到达第二块挡板5时,经再次分选,稍重的颗粒随重力往下沉至挡板5底部的浓缩矿浆通道,稍轻的颗粒上浮至挡板5顶部的溢流通道内;经多块挡板5重复分选,密度大的颗粒与密度小的颗粒能够完全分开;密度大的颗粒经浓缩矿浆出口4流出壳体1,密度小的颗粒经溢流口3流出壳体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小林,未经朱小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298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