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氢动力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28575.9 | 申请日: | 2013-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479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黄怀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景蓉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5/12 | 分类号: | F02M25/12;C25B1/04;C25B9/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9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氢动力装置,按国际专利分类表(IPC)划分属于汽车能量节约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经济与发展急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石油作为不可再生的重要能源广泛用于发电、运输、取暖灯耗能领域。但是,随着石油资源的消耗,开采难度越来越大、价格越来越高,可开采量越来越少,难以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寻找石油代替品一直是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寻找机动车、运输船的替代能源更显得尤为迫切。
而氢是一种高效燃料,每千克氢燃烧所产生的能量为33.6 千瓦小时,几乎等于汽油燃烧的2.8 倍。氢气燃烧不仅热值高,而且火焰传播速度快,点火能量低,此外,氢气还可以使汽油的燃烧效率得到提高。而且氢燃烧的主要生成物是水和极少量的氮氧化合物,因此也是一种清洁能源。只要在汽油中加入4% 的氢氧,就可使内燃机节油40%。
目前国内外有在汽车加装氢氧机的尝试,一般利用氢氧机产生的氢氧混合器向汽车供能助燃,通过将水电解分离成氢气和氧气来促进燃烧,如中国专利申请公布号CN103216362A中公开一种汽车动力增强系统,其利用氢氧发生器将氢氧气燃烧的高热值,可以有效增强汽车动力,同时通过减少发动机喷油嘴的喷油时间,有效地节约了汽油的使用,但该动力增强系统结构较为复杂、占据空间较大、不易维修及修护。
由此,本发明人考虑对现有利用氢氧气进行提升动力的装置进行改进,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氢动力装置,该装置利用有分体式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维修难问题,且拼装的过程减小体积,进而减少该装置占据的空间,同时利用不锈钢片提升工作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氢动力装置,该装置包括电解槽,水箱及气罐,电线与电子控制装置,形成一组氢动力装置。所述电解槽包括多个电解单元,该多个电解单元平行排布,每个电解单元包括六片相互叠加设置的不锈钢片及包裹于不锈钢片外侧的壳体,相邻两不锈钢片之间设置有绝缘网及绝缘密封垫,绝缘密封垫及六个不锈钢片之间形成一组电解槽;所述六片不锈钢片中二片不锈钢片置于外侧成为端片和尾片,该端片上设置有两个水管通孔和接线柱;另一片外侧成为尾片是接线柱,其他四片不锈钢片对应水管位置均设置有通孔,形成水电解流道。
进一步,所述绝缘密封垫为具四边框状结构且其内所述绝缘网,该绝缘网实现在相邻两不锈钢片之间形成防止短路结构。
进一步,所述端片及尾片上设置的接电柱,该接电柱位于两个水管之间,其他五片不锈钢片对应接电柱位置上均设置有与该接电柱接触的通电凸起,所述接电柱与导线连接,该导线与外置电源连接,形成电解单元通电结构。
进一步,所述两个水管均为金属导管且与前述端片焊接为一体式结构,两个水管为金属弯管且其上均套设有塑胶软管。
进一步,所述塑胶软管一端套设于水管外侧,另端与水箱连通,形成电解单元通水结构。
进一步,所述水箱与气罐为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所述水箱及气罐置于电解单元顶部。
进一步,所述多个电解单元的数量为四个,且相互平行排列。
本实用新型利用六片相互叠加设置的不锈钢片得到工作效率高的电解槽,延长该装置的使用寿命,叠加组合起来节省空间,产气量大,提高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电解单元结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一种氢动力装置, 该装置包括电解槽1,水箱及气罐2,电线与电子控制装置,形成一组氢动力装置。所述电解槽1包括多个电解单元11,该多个电解单元11平行排布,每个电解单元111包括六片相互叠加设置的不锈钢片111及包裹于不锈钢片外侧的壳体,相邻两不锈钢片之111间设置有绝缘网113及绝缘密封垫112,绝缘密封垫112及六个不锈钢片111之间形成一组电解槽;所述六片不锈钢片中二片不锈钢片112置于外侧成为端片114和尾片114,该端片114上设置有两个水管通孔和接线柱116;另一片外侧成为尾片114是接线柱116,其他四片不锈钢片111对应水管115位置均设置有通孔,形成水电解流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景蓉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景蓉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2857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处理炉的热电偶装置
- 下一篇:移动终端壳体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