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客车用分体式扶手管连接下座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27511.7 | 申请日: | 2013-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857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张云凤;甘大利;谢龙;赵明辉;蔺甲;刘灿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3/02 | 分类号: | B60N3/02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 代理人: | 金凯 |
地址: | 230051***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客车 体式 扶手 接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客车,具体涉及一种客车用分体式扶手管连接下座。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客车的车内扶手杆一般是通过下座这个联接件固定在地板上,下座一般是整体结构。但是,现在很多公交客车的踏步处角铝需要使用带黄色穿心条的角铝装饰,这时使用现有的下座需要让出较大的空间才能安装,但这样座椅空间就受到很大影响,必须减少座椅间距,而减少座椅间距又不能满足标准要求。另外现有的扶手杆下座是将扶手杆插进下座里用钻头对准下座上的孔位将扶手杆打穿,再用螺栓螺母紧固,通常工人师傅在打穿时容易将对穿孔扩大,使扶手杆和下座之间安装不牢固,出现晃动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客车用分体式扶手管连接下座,该连接下座装配时座椅空间不受影响,安装调节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所述的连接下座为分体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第二分座,所述的第一、第二分座之间形成容纳且将扶手管卡合在内的空间,其中,第一分座的底部设有与车厢地面相固定的底座,所述的第二分座设置在底座上,且第二分座与第一分座之间设有定位装置。
所述的第一、第二分座上分别设有用来连接扶手管的第一、第二孔。
所述的定位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分座上的卡口及设置在第二分座上与卡口相配合的卡块。
所述的第一分座的底部向下延伸有与台阶立面贴合且相固定的安装部,所述的安装部上设有与台阶立面相固定的螺栓孔。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将固定扶手管的连接下座设置成由第一分座和第二分座组成的分体结构,且第一、第二分座之间设有定位装置,这样在安装时直接将第一分座固定于台阶面上,再将扶手管与第一分座固定,最后再安装第二分座,安装过程简单方便,且不受空间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客车用分体式扶手管连接下座,连接下座为分体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第二分座1、2,第一、第二分座1、2之间形成容纳且将扶手管卡合在内的空间,其中,第一分座1的底部设有与车厢地面相固定的底座3,第二分座2设置在底座1上,且第二分座2与第一分座1之间设有定位装置。
进一步的,第一、第二分座1、2上分别设有用来连接扶手管的第一、第二孔4、5。
进一步的,定位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分座1上的卡口6及设置在第二分座2上与卡口6相配合的卡块7。
实施例一所说的结构适用于扶手管与车厢地面相固定的情形,固定时先将第一分座的底座通过螺栓固定在车厢地面上,再将扶手管的下端套上橡胶套,并将扶手管的下端插入第一分座,将紧贴于第一孔位置处的扶手管管壁打通,用自攻螺钉将第一分座与扶手管固定连接成一体,再将第二分座安装在底座上,并注意卡块与卡口的配合,将紧贴于第二孔位置处的扶手管管壁打通,用自攻螺钉将扶手管与第二分座连接成一体,这样通过第一孔和第二孔来分别与扶手管相连,避免了原先在安装时操作人员需要将扶手管打穿固定的情形,扶手管和连接下座之间安装牢固,不易出现晃动的现象,而且安装时占地面积小。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不同的地方仅在于:如图3、图4所示,第一分座1的底部向下延伸有与台阶立面贴合且相固定的安装部8,安装部8上设有与台阶立面相固定的螺栓孔9,其余结构均相同。
实施例二所说的结构适用于扶手管与台阶面的固定情形,安装时的情形与实施例一相同,区别在于先将第一分座的安装部放到台阶面上调整好后,用螺栓将安装部8通过螺栓孔9先行固定在台阶立面上,再进行后续的安装,后续安装与实施例一的安装方法相同。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275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