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腰椎穿刺引流针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26850.3 | 申请日: | 2013-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394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陈玉明;王大芬;季朝亮;张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玉明 |
主分类号: | A61B17/34 | 分类号: | A61B17/34;A61M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龚燮英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腰椎 穿刺 引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腰椎穿刺引流针。
背景技术
腰椎穿刺引流针在神经内、外科应用较广,主要是对诊断颅内炎症(脑膜炎、脑炎等)、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肿瘤、寄生虫病及测定颅内压力,了解有无颅内压增高或减低,检查脑脊液的动力学等有重要意义。现有技术中的穿刺针包括针芯和针套,穿刺针的导芯可插入套管,穿刺针的套管上设有针芯、针柄、和针头。当使用现有的穿刺针穿刺成功后,医生只有通过将穿刺针全部从针套中抽出才能确定针头是否已经到达待蛛网膜下腔,但这样的弊端就是,如果脑脊液过高就会使脑脊液喷出,出现脑脊液流失过多,甚至诱发脑疝。而当医生想再次把穿刺针插入的时候会因脑脊液外泄而紧张,从而使穿刺针不能准确插入针套内。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不需要将针芯从针壳中全部拔出即可判断针头是否进入蛛网膜下腔的腰椎穿刺引流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腰椎穿刺引流针,包括穿刺针和针壳,所述穿刺针套接在针壳内,所述针壳为管状,针壳的前端开放且为一斜面,针壳的后端连接有引流管,所述穿刺针包括针芯、针头和针柄,所述针芯的后端连接针柄,所述针芯的前端为针头,所述针头为倾斜角与针壳前端斜面倾斜角相同的倾斜面。所述针壳上设有可视窗,通过可视窗可以在不完全将穿刺针拔出针壳的情况下即可判断针头是否到达待蛛网膜下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针壳上设有可视窗,可以在不完全将穿刺针拔出针壳的情况下即可判断针头是否到达待蛛网膜下腔,避免了完全拔出穿刺针时脑脊液喷出,从而避免了脑脊液流失过多,或医生因脑脊液喷出产生心理紧张而不能将穿刺针准确插入针壳内,进而节省手术时间,降低了手术风险,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针壳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穿刺针结构示意图
图3为穿刺针套接在针壳内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针壳,2-针芯,3-引流管,4-可视窗,5-针柄,6-针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说明:
一种脑脊液穿刺引流针,包括穿刺针和针壳1,所述穿刺针包括针芯2、针头6和针柄5,所述针芯2的后端连接针柄5,所述针芯2的前端为针头6,所述针头6为倾斜角与针壳1前端斜面倾斜角相同的倾斜面。所述穿刺针套接在针壳1内,所述针壳1为管状,针壳1的前端开放且为一斜面,针壳1的后端连接有引流管3,所述针壳上设有可视窗4,通过可视窗4可以在不完全将穿刺针拔出针壳的情况下即可判断针头6是否到达待蛛网膜下腔。
上述实施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举例说明或解释,而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包含这些修改和变型在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玉明,未经陈玉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268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图像形成设备
- 下一篇:起网能力强的三滚筒起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