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性能电动燃油泵泵芯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26520.4 | 申请日: | 2013-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946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杨云飞;李阳;刘长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万力联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046 | 分类号: | F04D29/046;F04D29/08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谭小容 |
地址: | 40910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性能 电动 燃油 泵泵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供油系统中的重要部分——电动燃油泵,具体涉及电动燃油泵的泵芯结构。
背景技术
电动燃油泵泵芯由电机和芯组两部分组成,在行业中电机内的轴瓦普遍采用铜基含油轴承。汽车电喷燃油供油系统的使用介质包括汽油、生物燃油(M100、E100)中。93#汽油中不含水,不属于腐蚀性液体,含油轴承可正常使用。但生物燃油(M100、E100)醇类含量高、含微量水、腐蚀性较强,含油轴承在生物燃油中由于氧化作用产生的甲酸等对锡、铜、铝、镁和锌等金属材料都有腐蚀性,腐蚀性生成物会导致轴承和传动轴卡死,进而导致电机失效。
另外,电动燃油泵泵芯工作所需的压力主要是靠出油端盖和进油端盖紧密贴合产生,若出油端盖和进油端盖的两贴合端面有间隙或贴合不紧密,燃油系统所需压力就会降低,从而导致产品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电动燃油泵芯在生物燃油中使用时,轴承腐蚀严重,以及芯组中出油端盖和进油端盖之间有间隙、贴合不紧密的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性能电动燃油泵泵芯,包括机壳(1),设置在机壳(1)内的电机(5)和芯组(6),所述电机(5)位于芯组(6)的左侧,所述芯组(6)包括从左到右依次同轴设置的出油端盖(2)、叶轮(4)和进油端盖(3),且出油端盖(2)的右端面与进油端盖(3)的左端面贴合在一起,关键在于:所述泵芯内的轴承均为石墨轴承;在所述进油端盖(3)的外圆周上均布有七个凹斜面槽(3a),所述机壳(1)的右端设置有与凹斜面槽(3a)数量相等、位置对应的切口(1a),并通过径向冷挤压与凹斜面槽(3a)铆接在一起,所述机壳(1)的左端设置有内卷边收口结构(1b)。
石墨轴承具有优良的自润滑、耐高低温、耐化学腐蚀、较高的导热率和热稳定性、足够的机械强度和抗冲击性能,所以能满足强腐蚀的生物燃油使用要求。另外,通过在进油端盖上设置七个凹斜面槽,在机壳上设置与凹斜面槽对应的切口,待进油端盖正常压装后,利用与凹斜面槽数量相等的刀具同时径向收缩挤压电机壳,并传递至进油端盖凹斜面槽。切口后电机壳的刚性回弹小,达到类似塑性变形效果,使进油端盖与出油端盖接触面贴合更加紧密可靠,产品质量得以保证。
进一步,所述机壳(1)的表面设置有锌镍合金镀层(1c)。采用锌镍合金镀层,原理是牺牲阳极性保护锌镍合金。锌镍合金通过电化学的方法,在金属表面活性离子的作用下通过大电流冲击电解吸附,在工件表面形成一种电位很负的锌镍合金保护膜。耐腐蚀性能很强,能经受生物燃油(M100、E100)的腐蚀,满足在生物燃油(M100、E100)中使用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用石墨轴承替代传统的铜基含油轴承,满足生物燃油中使用要求,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进油端盖与出油端盖接触面贴合紧密可靠,工作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图1的右视图。
图4为图1中机壳的局部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结合图1——图4所示,一种高性能电动燃油泵泵芯,主要由机壳1,设置在机壳1内的电机5和芯组6组成。
电机5位于芯组6的左侧,芯组6包括从左到右依次同轴设置的出油端盖2、叶轮4和进油端盖3,且出油端盖2的右端面与进油端盖3的左端面贴合在一起。泵芯内的轴承均为石墨轴承。
在进油端盖3的外圆周上均布有七个凹斜面槽3a,机壳1的右端设置有与凹斜面槽3a数量相等、位置对应的切口1a,并通过径向冷挤压与凹斜面槽3a铆接在一起,从而实现了机壳1右端与进油端盖3的固定,保证了出油端盖2和进油端盖3的两端面紧密贴合在一起。出油端盖2和进油端盖3采用冷挤压成型。
机壳1的左端与塑料件相连,因此设置有内卷边收口结构1b。
最好是,机壳1的表面设置有锌镍合金镀层1c。最好是,锌镍合金镀层1c中的镍含量低于10%,优选为7-9%;锌镍合金镀层1c采用电镀形式附着在机壳1的表面,再进行钝化处理,形成一层钝化保护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万力联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重庆万力联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2652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紧固的圆形螺母装置
- 下一篇:变桨距风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