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分子生物降解材料的动态降解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20930.8 | 申请日: | 2013-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394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朱同贺;陈思浩;楼建中;王继虎;王锦成;包一鸣;邢晨晨;刘传荣;黄大鹏;杨秋杰;周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M1/36 | 分类号: | C12M1/36;C12M1/34 |
代理公司: | 上海金盛协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42 | 代理人: | 罗大忱 |
地址: | 2016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分子 生物降解 材料 动态 降解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分子生物降解材料的降解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降解材料,是指在细菌、真菌、藻类等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作用下能发生化学、生物或物理作用而降解或分解的材料。其特点是在失去作为材料的利用价值而变成垃圾之后,不但不会破坏生态环境,反而会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生物降解性能的评价方法是在降解原理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起来的,目前主要是通过一些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的实验手段来实现。其降解方法大致如下:
(1)野外环境试验:该方法是将试样直接埋在森林或耕田土壤、污泥、堆肥中,或浸在河流或海水中。采用的微生物源是来自这种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群。经过一段时间的降解之后,能够检测到降解性高分子材料的质量损失和各项性能的劣化。
该方法的优势是能真实反映试样在自然界中的分解情况。但试验时间长,因土质、微生物种类、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变化,重复性差,同时分解产物难以确定,数据重现性也较差。分解程度只能以质量减少和形态变化来表示,不适宜对分解机理的研究。
(2)环境微生物试验:将待测试样埋入或浸入容器中的微生物群,进行实验室培养。存在的问题是试验的重复性和评价时间虽然均明显优于野 外环境试验,但仍不是十分理想。此外该方法不太适合降解产物的测定和解释降解机理,材料添加剂或者混入的共聚物影响结构。
(3)特定微生物体外试验:这种方法的微生物源为能分解、矿化对象高分子的单独分离的微生物。将该微生物接种于试样上进行培养(大多数为液体培养)一段时间后,目测菌落生长情况,使用显微镜观察试样表面的变化,测定其质量损失,并测定试样的分子量等某些特性的变化。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步骤比较麻烦,涉及的领域比较广,只能适用于有限的高分子材料。
(4)实验室用降解装置-摇床:用摇床做降解实验时,由于液体冲击所产生的雾沫,容易使降解瓶封口材料潮湿而造成培养物的污染,同时还会形成不均匀浓度的降解溶液;降解溶液久会变质且更换降解溶液比较麻烦,得到的降解数据稳定性很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分子生物降解材料的动态降解装置,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动态降解装置,包括设有温度控制系统的溶液池、进料蠕动泵、循环蠕动泵、降解槽和压强控制系统;
所述进料蠕动泵的入口与所述的溶液池的物料出口相连接,进料蠕动泵的出口与降解槽的入口相连接,降解槽的出口与循环蠕动泵的入口相连接,循环蠕动泵的出口与溶液池的入口相连接,所述的压强控制系统设置在降解槽与循环蠕动泵之间的管线上;
与现有的方法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定量测定(固体试 料的场合)的降解实验结果,评价所需时间为几小时至几天。适用于降解产物的测定和解释降解机理,重复性好,能提高灵敏度,并能较好地进行定量测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降解槽结构示意图。
图3为置样板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3,所述的动态降解装置,包括设有温度控制系统101的溶液池1、进料蠕动泵2、循环蠕动泵3、降解槽4和压强控制系统5;
所述进料蠕动泵2的入口与所述的溶液池1的物料出口相连接,进料蠕动泵2的出口与降解槽4的入口相连接,降解槽4的出口与循环蠕动泵3的入口相连接,循环蠕动泵3的出口与溶液池1的入口相连接,所述的压强控制系统5设置在降解槽4与循环蠕动泵3之间的管线上;
参见图1,所述的压强控制系统5包括:压力传感器501,空压机502,系统平衡阀503、大气口平衡阀504、大气口505、进气阀506和气泵口507;
所述系统平衡阀503的一端与空压机502储气筒相连通,另一端通过管线分别与压力传感器501、降解槽4和循环蠕动泵3之间的管线以及大气口505相连通,所述大气口平衡阀504设置在大气口505处,所述气泵口507设置在空压机502的储气筒上,所述进气阀506设置在气泵口507处;
压强控制系统5的工作原理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209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