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舱体扩展自动锁定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19472.6 | 申请日: | 2013-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730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张诚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二一○所 |
主分类号: | B62D33/02 | 分类号: | B62D33/02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顾潮琪 |
地址: | 71006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扩展 自动 锁定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舱体扩展、收缩时的锁定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车辆舱体的扩展技术迅速发展,而这些舱体的扩展部分需要在扩展到位和收回到位时与非扩展部分锁紧,以便于扩展舱能够在工作或者运输时连接牢固。舱体的扩展部分一般具有尺寸大,重量大的特点,而且有静止和运动两种工作状态,所以对于舱体扩展部分的锁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在使用过程中必须锁定牢固,操作快捷,在运输状态下不能脱锁等要求。
因为舱体的扩展部分尺寸大,重量大,所以一般要在不同的位置上布置锁紧机构(锁点),目前现有扩展舱的锁定大都采用手动锁紧的方式,以某研究所生产的扩展方舱为例,它采用的是螺纹销的锁紧机构,锁定机构的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虚线表示车体的底盘,实线表示扩展导轨,圆圈位置是锁定机构的布置点。
锁的具体结构见图2。锁体11焊接在扩展舱导轨外管2上,在扩展舱导轨内管1上有定位孔,当需要扩展舱扩展或收缩时,首先将弹性销13拆下,旋转手轮14将锁杆12旋出扩展舱导轨内管的定位孔,然后再进行扩展或收缩操作,扩展或收缩操作完成时,再将锁杆12旋入扩展舱导轨内管的定位孔里,并将弹性销13插入到锁体11上的定位槽内,防止车辆在运动过程中螺杆头从定位孔中退出,导致锁定失效造成事故发生。
这种锁紧机构较好的实现了对扩展机构的锁紧,其缺点是操作程序复杂,操作人员要通过旋转锁杆来实现锁定机构的开合,然后还要用弹性销对锁杆进行锁定。当锁点布置较多时,工作人员需要围绕车辆到各个锁点逐个进行操作,劳动强度增大。另外这种锁定机构的开合状态不直观,操作人员需要仔细观察螺杆上的标志才能判断出锁定机构的开合状态,开锁解锁极不方便。如果操作人员没有打开所有锁点,或者忘记了开锁的操作就直接进行扩展操作,将会造成扩展传动系统的卡死,甚至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舱体扩展自动锁定机构,很好的解决了扩展舱体的锁定问题,使扩展舱体的锁定、解锁在扩展和收缩过程中自动完成,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了人力,锁定机构本身还具有自锁功能,安全可靠。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导轨外管、导轨内管和自动锁定机构,
若干导轨外管固连在车架或箱体底架上,每根导轨外管中嵌套有导轨内管,导轨内管的一端与扩展舱连接,另一端在驱动机构作用下沿导轨外管滑动,扩展舱上固连有平行于导轨内管的长锁杆,长锁杆上开有定位孔,至少一套自动锁定机构安装在导轨外管上;所述的自动锁定机构包括锁钩一和锁钩二,锁钩一、锁钩二通过铰链安装在导轨外管上,扩展舱收回时,锁钩一的一端在弹簧力的作用下进入长锁杆上的定位孔里,使长锁杆和扩展舱不能向外扩展,当需要扩展时,导轨内管向外伸出,锁钩一的另一端被导轨内管外壁上的斜铁推动旋转,使得锁钩一从长锁杆的定位孔中退出;当扩展舱扩展到位时锁钩二在弹簧力的作用下旋转,一端被压进长锁杆上的定位孔里,扩展舱的位置被锁定,当扩展舱收回时,导轨内管在向内收回,锁钩二的另一端被导轨内管外壁上的斜铁推动旋转,锁钩二从定位孔中退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的手动锁定机构相比较,舱体扩展自动锁定机构的工作过程简单,不需要操作人员干涉,各零部件之间均采用机械传动,不会发生操作人员的失误动作。另外长锁杆与锁钩转轴偏心布置,使锁机构在受到扩展舱施加的外力时锁定更加牢靠。这一技术的应用使扩展舱体的锁定、解锁在扩展舱的扩展和收回过程中自动完成,节省了人力,而且锁定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锁定机构的平面布置图;
图2是锁具体结构图;
图3是舱体扩展自动锁定机构平面布置图;
图4是扩展舱收回时锁机构锁紧图;
图5是扩展舱扩展开时锁机构锁紧图;
图中,1-扩展舱导轨内管,2-扩展舱导轨外管,3-车大梁,4-车中心线,5-锁钩二,6-弹簧,7-锁钩一,8-长锁杆,9-车边梁,10-扩展舱边梁,11-锁体,12-锁杆,13-弹性销,14-手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包括但不仅限于下述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二一○所,未经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二一○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194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池安全阀装置及其电池
- 下一篇:一种采用混合塔冷却的生物油制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