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废气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17846.0 | 申请日: | 2013-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402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杨新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新玉 |
主分类号: | B01D53/00 | 分类号: | B01D53/00;B01D53/32;B01D5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孟宪功 |
地址: | 100079 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气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废气处理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废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餐厨垃圾,是居民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形成的生活废物,极易腐烂变质,散发恶臭,传播细菌和病毒。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餐厨垃圾的产生量持续增加。据统计,我国城市餐厨垃圾废气物年产生量已超过6000万吨,餐厨垃圾已成为食品安全和城市发展的“大敌”,尤其是近年来“垃圾猪”、“地沟油”等事件层出不穷,导致餐厨垃圾的问题已经上升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
目前,在对餐厨垃圾进行处理时,通常都需要将餐厨垃圾散发的恶臭进行处理,消除刺鼻的异味,以免污染环境以及人们的身心健康。目前,常用的废气处理方法有生物法、冷凝和催化燃烧法、活性炭吸附法、纳米光催化、电晕放电发等。但是以上方法对于高温废气的处理效果均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处理高温废气,且处理效果好的废气处理装置。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废气处理装置,其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上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在所述壳体中沿废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冷却装置、高压电离装置和低压电离装置,在所述低压电离装置和所述出气口之间还设置有活性炭,在所述出气口的周围设置若干UV紫外线杀菌灯,在所述出气口设置有废气检测装 置,所述废气处理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废气检测装置连接的LED灯。
其中,所述冷却装置为氟利昂冷却装置。
其中,所述冷却装置为水冷却装置。
(三)有益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废气处理装置,通过在废气流动的始端设置冷却装置,以便将高温废气进行冷却之后再进行处理,使得该废气处理装置能够处理高温废气,且处理效果较好。此外,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废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进气口;2-冷却装置;3-高压电离装置;4-低压电离装置;5-活性炭;6-出气口;7-废气检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废气处理装置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根据该实施例,该废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在壳体上的进气口1和出气口6,在壳体内沿废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冷却装置2、高压电离装置3和低压电离装置4。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废气处理装置,通过在废气流动的始端设置冷却装置,以便将高温废气进行冷却之后再进行处理,使得该废气处理装置能够处理高温废气,且处理效果较好。此外,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其中,冷却装置2用于将高温废气进行冷却,其可以选取水冷却装置或氟利昂冷却装置。高压电离装置3是电极栅结构,用于产生高压静电场将处于该废气中的非油脂成份进行电离、分解,吸附、碳化,同时高压静电场中产生的活性因子臭氧(O3),可以对废气中的有毒成 份和异味进行分解和除味。低压电离装置4也是电极栅结构,用于产生低压静电场,以将废气中的油脂成份进行电离、分解,吸附、碳化。
进一步地,在低压电离装置4和出气口6之间还设置有活性炭,用于对废气中残留的异味进行进一步吸附,并在出气口6的周围设置有若干UV紫外线杀菌灯(未示出),用于对废气进行最后一道杀菌,以提高废气的净化程度。
此外,在出气口6上设置有废气检测装置7,该废气检测装置7与LED灯(未示出)连接,并设置成当废气检测装置7检测到的废气不符合国家废气排放标准时,LED灯亮,反之,LED灯灭,当LED灯灭时将废气排出,以保证排放的废气均达到国家废气排放标准。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新玉,未经杨新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178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