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变速器操纵杆、手刹操纵杆的安装结构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14502.4 | 申请日: | 2013-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806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于铁勇;张凯;吴东;韩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20/02 | 分类号: | B60K20/02;B60T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黄灿;安利霞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变速器 操纵杆 安装 结构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新型变速器操纵杆、手刹操纵杆的安装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的变速器操纵杆和手刹操纵杆都是在前排中部,占有不少车内空间。且现在大多数汽车都采用自动挡的变速器,使得变速器操纵杆使用频率很低,一般仅在汽车起步时挂档即可,而手刹也仅在车辆不使用时才会拉起,将变速器操纵杆和手刹操纵杆设置在前排中部不利于车内空间利用和整体美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变速器操纵杆、手刹操纵杆的安装结构及汽车,解决了现有汽车的变速器操纵杆、手刹操纵杆占据前排中部空间较多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变速器操纵杆、手刹操纵杆的安装结构,所述变速器操纵杆以及手刹操纵杆设于汽车左前车门上,所述变速器操纵杆以及手刹操纵杆底端通过转轴连接设于汽车左前车门内的安装平台上,所述变速器操纵杆底部通过变速器拉线连接汽车的变速器上,所述手刹操纵杆底部通过刹车拉线连接设于汽车的驻车制动器上。
其中,所述安装平台下方位于变速器操纵杆的竖直方向上设有第一滑轮,所述变速器拉线一端绕设于第一滑轮后,穿过车门铰链连接于变速器上。
其中,所述安装平台下方位于手刹操纵杆的竖直方向上设有第二滑轮,所述手刹拉线一端绕设于第二滑轮后,穿过车门铰链连接于驻车制动器上。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新型变速器操纵杆、手刹操纵杆的安装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通过将变速器操纵杆、手刹操纵杆设于汽车左前车门上,加大乘用空间,提高车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变速器操纵杆、手刹操纵杆的安装结构的安装位置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变速器操纵杆、手刹操纵杆的安装结构的安装位置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变速器操纵杆、手刹操纵杆的安装结构的拉线走向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变速器操纵杆;
2:手刹操纵杆;
3:转轴;
4:变速器拉线;
5:手刹拉线;
6:第一滑轮;
7:第二滑轮;
8:车门铰链;
9:汽车左前车门;
10:安装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汽车的变速器操纵杆、手刹操纵杆占据前排中部空间较多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变速器操纵杆、手刹操纵杆的安装结构及汽车。
如图1至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变速器操纵杆、手刹操纵杆的安装结构,所述变速器操纵杆1以及手刹操纵杆2设于汽车左前车门9上,所述变速器操纵杆1以及手刹操纵杆2底端通过转轴3连接设于汽车左前车门9内的安装平台10上,所述变速器操纵杆1底部通过变速器拉线4连接汽车的变速器(图中未示出),所述安装平台10下方位于变速器操纵杆1的竖直方向上设有第一滑轮6,所述变速器拉线4一端绕设于第一滑轮6后,穿过车门铰链8连接于变速器上。
所述手刹操纵杆2底部通过刹车拉线5连接设于汽车的驻车制动器(图中未示出)上,所述安装平台10下方位于手刹操纵杆2的竖直方向上设有第二滑轮7,所述手刹拉线5一端绕设于第二滑轮7后,穿过车门铰链8连接于驻车制动器上。变速器拉线4和刹车拉线5是从左前车门9通过车门铰链8进入车身内部连接到变速器和驻车制动器,以保证开关车门时,不影响拉线的长度。
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新型变速器操纵杆、手刹操纵杆的安装结构。
上述方案中,通过将变速器操纵杆、手刹操纵杆设于汽车左前车门上,如此可完全腾出原变速器操纵杆和手刹操纵杆的位置,加大乘用空间,提高车的利用率。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145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机定子线圈整形模具的改进结构
- 下一篇:激光切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