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下珊瑚培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12471.9 | 申请日: | 2013-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550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李元超;王道儒;王道行;梁文;陈石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吴静芝 |
地址: | 570125 海南省*** | 国省代码: | 海南;6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下 珊瑚 培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下珊瑚培植装置。
背景技术
珊瑚礁是海洋中的“热带雨林”,为海洋中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保护所,是海洋中的重要生态系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珊瑚礁受人类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已有四分之一的珊瑚礁被完全破坏,所以造礁石珊瑚修复技术成为减缓珊瑚礁退化和加快珊瑚恢复的重要希望。
当前珊瑚人工主动恢复的技术主要集中在珊瑚的无性繁殖——珊瑚移植,珊瑚移植的前提是有足够的珊瑚移植来源和合适的珊瑚固定基底。
针对缺少合适的珊瑚固定基底的区域,现在主要的技术是人工投掷大量的人工礁基——水泥基座。大量的水泥基座进入珊瑚礁海域,给珊瑚幼虫提供了附着的机会,也带来大量的环境问题:水泥基座碱度极高,一般都在13左右,投放初期会对周围海域的酸碱度造成影响;水泥底座的表面会被大量藻类及污损生物覆盖,要想为珊瑚幼虫的提供附着点,必须定期人工清除,费时费力;水泥底座在珊瑚礁海域也会影响水下景观;水泥底座如果没有珊瑚恢复效果会变为水下垃圾,清除麻烦,等等。而针对缺少珊瑚移植来源的问题,目前的做法就是从珊瑚生长较好的区域采集小的珊瑚片段,移植到退化区域。
因此现有的这种人工主动恢复技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对局部区域的珊瑚退化进行快速恢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可应用于珊瑚受损区域的快速修复的水下珊瑚培植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包括至少两个上下层叠设置的框架;每个框架包括一圈架和至少三条垂直固定在圈架下方的支撑柱;该圈架上表面覆盖有支撑网。通过具有多层圈架的塔状结构的框架,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水深区域,而且也更具有观赏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圈架为圆形圈架或多边形圈架;所述圈架的上表面面积从顶层到底层依次递增。通过每一层圈架积的增加,可以更加方便地从上往下观看到每一层的珊瑚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架还包括至少1根固定杆;该固定杆的两端分别与圈架固定连接。通过固定杆有助于固定住支撑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架包括3根固定杆;该固定杆相交于所在圈架的圆心,且相邻两固定杆的交角相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杆与圈架的连接处设有一固定卡槽;所述支撑柱通过该固定卡槽与圈架垂直连接。通过卡槽连接,可以更加方便地拆装框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圈架除最顶层外,其余每层圈架都设有一圆形内圈架,每层的内圈架的圆心位于同一中心轴上;该内圈架的外径与上一层圈架的外径大小相同。所述内圈架的上表面未覆盖支撑网。在每一层中设有内圈架,是整个结构更加紧凑和美观。同时,将该内圈架设置为空面可以节省材料。
所述固定杆与该内圈架相交,且在该相交处设有一连接卡槽;所述上一层框架的支撑柱通过该连接卡槽与该内圈架固定连接。过卡槽连接,可以更加方便地拆装框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网为铝合金格网。网孔的大小视具体情况而定,通过在每一层设置不同大小的网孔,可以培植不同种类或不同大小的珊瑚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正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请同时参考图1,图2和图3,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正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俯视图。本实用新型的水下珊瑚培植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框架;该框架通过相互上下叠加的方式连接,从而形成具有多层框架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包括3个框架,分别为第一框架10,第二框架20和第三框架30。所述第三框架30设在底层,第二框架20设置第三框架30的上面并与其连接;第一框架10设置在第二框架20的上面并与其连接。所述框架的上表面的面积从顶层到底层依次增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未经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1247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沉浮控制装置及多工况可沉浮海参搜索捕捞器
- 下一篇:宠物系绳固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