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手拉葫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09361.7 | 申请日: | 2013-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131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赵万明;常前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超联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D3/16 | 分类号: | B66D3/16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林米良;朱新颖 |
地址: | 211600 江苏省淮安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葫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手拉葫芦。
背景技术
手拉葫芦又叫神仙葫芦、斤不落,是一种使用简单、携带方便的手动起重机械,也称环链葫芦或倒链。它适用于小型设备和货物的短距离吊运,起重量一般不超过100T,手拉葫芦通过拽动手拉链条、手链轮转动,将摩擦片棘轮、制动器座压成一体共同旋转,齿长轴便转动片齿轮、齿短轴和花键孔齿轮。这样,装置在花键孔齿轮上的起重链轮就带动起重链条,从而平稳地提升重物。采用棘轮摩擦片式单向制动器,在载荷下能自行制动,棘爪在弹簧的作用下与棘轮啮合,制动器安全工作。
手拉葫芦经常用于施工现场等环境较为恶劣的场合,由于其本身较重,施工人员经常会在使用完手拉葫芦后掷扔在地,与地面或其他硬质物件碰撞等,导致手拉葫芦的左右罩壳受损变形,从而对保持起重链轮等传动部件的运动空间的左右墙板受压变形,致使手拉葫芦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时卡时松、时重时轻等情况,严重时会出现起重链轮、长轴或其他传动部件卡死,不能运转等,不但使手拉葫芦的使用寿命较短,还有可能出现施工事故。
为提高手拉葫芦的使用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而提出本方案,致力于提高手拉葫芦的受撞能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手拉葫芦,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防止手拉 葫芦受撞后变形,提高葫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手拉葫芦,包括左罩壳、右罩壳、左墙板、右墙板、起重链轮、手拉链轮和长轴,所述手拉葫芦还包括分别与起重链轮和手拉链轮啮合的起重链条和手拉链条,所述左墙板和右墙板通过轴承与所述起重链轮相连,所述起重链轮与长轴固连,所述手拉链轮套设在长轴上且能够相对长轴旋转,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罩壳和右罩壳之间连接有至少三根支撑杆一,所述支撑杆一穿设在左墙板和右墙板上,所述支撑杆一上具有一定位轴肩一,所述定位轴肩一的两侧面分别与左墙板和右墙板的内侧面抵靠;所述左墙板和右墙板之间还设有至少两根支撑杆二,所述支撑杆二上具有一定位轴肩二,所述定位轴肩二的两侧面分别与左墙板和右墙板的内侧面抵靠。
手拉葫芦还包括上吊钩和下吊钩,上吊钩与左墙板和右墙板固连,下吊钩与起重链条的一端固连,长轴上还固设有位于起重链轮与手拉链轮之间的制动器座,制动器座上套设有能够相对制动器座左右旋转的棘轮,左墙板上设有与棘轮啮合的棘齿,棘轮的两侧面固设有分别与手拉链轮和制动器座抵靠的摩擦片一和摩擦片二;将上吊钩挂在支架等固定件上,将待起重的物件挂在下吊钩上,拉动手拉链条使手拉链轮旋转,棘齿容许棘轮旋转,力矩经过手拉链轮、摩擦片一、棘轮、摩擦片二、制动器座和长轴,传递至起重链轮和起重链条,从而带动下吊钩上的物件上升;物件下降时,反向拉动手拉链条,此时,棘齿不容许棘轮旋转,依靠摩擦片一和摩擦片二分别与手拉链轮和制动器座之间的摩擦力,使物件缓慢下降;手拉葫芦这种施工工具经常会出现以下情况:较为杂乱的放置、使用后被掷摔在地、安装和使用过程中与外部物件相碰撞等,恶劣的储存和工作环境对手拉葫芦的强度带来考验,手拉葫芦的左墙板和右墙板受撞后变形,会使左墙板和 右墙板与起重链轮之间的轴承受损,从而使得手拉葫芦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时卡时松、时重时轻等情况,严重时会出现起重链轮、长轴或其他传动部件卡死,不能运转等,不但使手拉葫芦的使用寿命较短,还有可能出现施工事故;本方案中,在左墙板和右墙板之间设置有支撑杆一和支撑杆二,支撑杆一对左罩壳和右罩壳进行固定,而且支撑杆一上设置的定位轴肩一能够保持左墙板和右墙板之间的距离,加上支撑杆二上定位轴肩二再次对左墙板和右墙板之间进行支撑,对左墙板和右墙板之间进行支撑和定位,保证左墙板和右墙板之间的强度,在手拉葫芦受撞时,不会出现左墙板或右墙板变形等问题,延长了手拉葫芦的使用寿命、提高了手拉葫芦的使用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超联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超联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093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