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接地体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01745.4 | 申请日: | 2013-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913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刘跃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保定供电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66 | 分类号: | H01R4/66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 13120 | 代理人: | 陆林生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接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与地球物质的连接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实用方便的接地体。
背景技术
接地体又称接地极,是与土壤直接接触的金属导体或导体群。分为人工接地体与自然接体。 接地体做为与大地土壤密切接触并提供与大地之间电气连接的导体,安全散流雷能量使其泄入大地。接地设计中,利用与地有可靠连接的各种金属结构、管道和设备作为接地体,称为自然接地体。如果自然接地体的电阻能满足要求并不对自然接地体产生安全隐患,在没有强制规范时就可以用来做接地体。而人为埋入地下用作接地装置的导体,称为人工接地体。一般将符合接地要求截面的金属物体埋入适合深度的地下,电阻符合规定要求,则做为接地体。具体参考接地规范,防雷接地、设备接地、静电接地等需区分开。
接地是防雷工程的最重要环节,不论是直击雷防护还是雷电的静电感应、电磁感应和雷电波入侵的防护技术,最终都是把雷电流送入大地。因此没有良好的接地技术,就不可能有合格的防雷过程。保护接地的作用就是将电气设备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与接地体之间作良好的金属连接,降低接点的对地电压,避免人体触电危险。现有的接地体撞头部分为接地体本身,使用锤子敲击撞头时容易敲偏伤人;接地本体上没有参考物,不易检查接地本体的埋深;当需要拔出接地体时,工作人员往往是用锤子来回敲击接地体,才能将接地体拔出,既费时又费力,有时还会将接地体敲弯,给接地体的再次使用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接地体,具有使用方便,安全,便于观察接地体埋深等特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接地体,包括接地本体和接线板,所述接线板固定在所述接地本体上,所述接线板上设有接线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在接地本体上的施力板和接触体,所述施力板沿所述接地本体的上下方向设置,所述接触体固定在所述接地本体的上端,所述接触体的直径大于接地本体的直径。
优选的,施力板上设有过孔和开口向下的半圆形凹槽,所述过孔位于施力板的中心。
优选的,所述施力板设有两个以上,施力板之间的距离相等。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所述接地本体的端部焊接有接触体,接触体的直径在于接地本体的直径,增加了接地体与锤子之间的接触面积,可有效避免垂直敲偏伤人;在接地本体上可以等间距焊接施力板,施力板与接地本体底端的距离一定,根据施力板与地面的距离,可以方便的得出接地体的埋深;当需要将接地本体从大地中取出时,使用一根金属棍,一端与地面接触作为支点,将施力板作为另一个支点,利用杠杆原理,可以将接地本体拔出一段距离,施力板上设有半圆形凹槽,可以卡住金属棍,施力方便,当接地本体松动后,将金属棍放置到施力板上的过孔内,左右晃动接地本体,可以方便的将接地体从大地中取出,不会出现在取出过程中将接地本体碰弯影响下次使用的问题。而且,施力板可以设有多个,方便不同长度和不同埋深的接地体使用。此外,所述接地体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具有较好的推广和使用前景。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接地本体 2、接线板 3、接触体 4、施力板 5、过孔 6、半圆形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接地体,包括接地本体1和接线板2,所述接线板2固定在所述接地本体1上,所述接线板2上设有接线孔。为了使用方便所述接地体还包括固定在接地本体1上的施力板4和接触体3。所述施力板4沿所述接地本体1的上下方向设置,所述接触体3固定在所述接地本体1的上端,所述接触体3的直径大于接地本体1的直径。施力板4上设有过孔5和开口向下的半圆形凹槽6,所述过孔5位于施力板4的中心。所述施力板4可以设有两个以上,施力板4之间的距离相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保定供电分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保定供电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0174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重型弯管焊接装置
- 下一篇:恒拉力条件下的盐雾腐蚀试验方法及其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