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应急充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00800.8 | 申请日: | 2013-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222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廖轲;曾庆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市拙雅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朱凌 |
地址: | 361008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应急 充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器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新型应急充电器,其具有方便携带的特点。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文献CN101465446A公开了干电池式USB插口手机应急充电器,其包括壳体、干电池、电路板以及充电插口,该干电池和电路板置于壳体内,电路板输入端连接所述干电池的正、负电极,输出与充电插口的正、负电极相连,所述电路板设有升压芯片,该充电插口为标准USB插口。如此,利用干电池中包含的电能可以及时地向手机等用电设备进行充电,非常方便。
目前,上述传统的应急充电电源外形一般设计为柱形,外出携带时一般需要放置在提包内,从而占据提包的有限空间;且该应急充电电源一般还提供外界的USB接口,再通过专门的充电数据线给相应的手机等设备充电。
但是,对于上述传统的应急充电器,其普遍存在携带较为麻烦以及需要额外数据线的缺陷,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应急充电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携带不方便的问题。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新型应急充电器,包括壳体以及均容设在壳体内的可充电电池和电路板,其中,该壳体具有第一外壳、第二外壳以及连接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挠性部,该第一外壳上形成有USB接口,该第二外壳上形成有手机专用接口,该手机专用接口和USB接口均电路板相连,该第一外壳上还形成有第一定位块,该第二外壳还形成有第二定位块,该第一定位块在挠性部弯曲时可插入手机专用接口,该第二定位块在挠性部弯曲时可插入USB接口。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新型应急充电器,其通过将壳体设计成为第一外壳、第二外壳以及挠性部,如此利用挠性部,外出携带时可以方便地外挂在手提包或钥匙扣等位置,具有大方美观的作用;另外,该新型应急充电器通过手机充电接口可以给手机充电,USB接口经过内部的可充电电池和电路板后再通过手机充电接口,又可以作为数据线使用,非常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应急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面部分弯曲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正面完全弯曲以便于外出携带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反面完全弯曲时的示意图。
图中:
第一外壳 1 USB接口 11
第一定位块 12 第二外壳 2
手机专用接口 21 第二定位块 22
挠性部 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新型应急充电器,包括壳体以及均容设在壳体内的可充电电池和电路板。
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点在于,该壳体具有第一外壳1、第二外壳2以及连接第一外壳1和第二外壳2的挠性部3,如此利用该挠性部3,可以使得第一外壳1和第二外壳2之间呈现为各种角度,如图2至图4所示。
该第一外壳1上形成有USB接口11,该第二外壳2上形成有手机专用接口21,该手机专用接口21和USB接口11均电路板相连,该第一外壳1上还形成有第一定位块12,该第二外壳2还形成有第二定位块22,该第一定位块12在挠性部3弯曲时可插入手机专用接口21,该第二定位块22在挠性部3弯曲时可插入USB接口11。
这样,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新型应急充电器,其通过将壳体设计成为第一外壳1、第二外壳2以及挠性部3,如此利用挠性部3,外出携带时可以方便地外挂在手提包或钥匙扣等位置,具有大方美观的作用。
另外,该新型应急充电器通过手机充电接口可以给手机充电,USB接口11经过内部的可充电电池和电路板后再通过手机充电接口,又可以作为数据线使用,非常方便。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市拙雅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市拙雅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008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