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不结露烟气热能载移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597655.2 | 申请日: | 2013-09-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790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 发明(设计)人: | 王孝敏;杨君廷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君廷;王孝敏 |
| 主分类号: | F27D17/00 | 分类号: | F27D17/00;F28F2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 地址: | 100075 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不结露 烟气 热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能回收利用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不结露烟气热能载移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代的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烟气排放,如烧结、水泥窑、玻璃窑、炼焦炉、燃煤锅炉、燃气锅炉、燃油锅炉等工艺中,而排放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热量,称为烟气余热,该烟气余热资源属于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或可燃物料转换后的产物,或是燃料燃烧过程中所发出的热量在完成某一工艺过程后所剩下的热量。
具体地,排放的烟气中除了含有大量热量外,通常还含有水蒸气、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粉尘等,且流量较大。如果将工业窑炉、锅炉等的排放烟气不做处理,直接排入大气中,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还会浪费排放烟气中的大量热能,因此,为了响应国家关于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的号召,现有技术中,很多企业通过使用换热器等设备来把烟气中的高温区热量回收利用,以利于现在所提倡的环保和节能减排要求。
然而,当换热器进烟气侧的表面温度低于烟气露点时,其表面会发生结露现象,伴随着烟气中含有灰尘和硫氧化合物,则在结露的同时,会造成灰尘的粘结,从而堵塞烟道,影响换热效果;同时还会有酸露形成,造成换热器的腐蚀,易发生换热器泄露等危险,严重影响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不结露烟气热能载移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换热器结露腐蚀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不结露烟气热能载移装置,包括吸收烟气热能的取热器,所述取热器包括壳体及设在所述壳体内的取热管,所述取热管一端通过出水管与蒸发器连通,所述蒸发器通过进水管与所述取热管另一端连通;所述不结露烟气热能载移装置还包括热能交换器,所述热能交换器分别通过蒸汽管及冷凝管与所述蒸发器连通;所述热能交换器上设有通入低温介质的输入管道、输出高温介质的输出管道;所述进水管上设有第一测温仪,所述第一测温仪连接有自控系统;所述自控系统根据所述第一测温仪检测的温度,能够调节所述输入管道中低温介质的输送量,以控制从所述冷凝管依次进入所述蒸发器、进水管,最后到达所述取热管中的液体的温度高于所述取热器中的烟气露点。
具体地,所述蒸发管上设有第一调节器,所述第一调节器与所述自控系统连接;所述自控系统控制所述第一调节器,调节所述蒸发器内所述液体的蒸发量。
进一步地,所述蒸发器中还设有补水管,所述补水管上设有第二调节器,所述第二调节器与所述自控系统连接;所述自控系统控制所述第二调节器,以控制所述补水管向所述蒸发器内适时补入所述液体,从而调节所述蒸发器内所述液体的液位。
为了更好的自动控制第一调节器,所述蒸发器上设有压力检测仪,所述压力检测仪与所述自控系统连接,所述自控系统根据所述压力检测仪的检测值自动控制所述第一调节器。
为了更好的自动控制第二调节器,所述蒸发器上还设有液位检测仪,所述液位检测仪与所述自控系统连接,所述自控系统根据所述液位检测仪的检测值自动控制所述第二调节器。
其中,所述液体为脱盐水;所述液体的温度比所述烟气露点温度高5摄氏度。
取热管的结构有多种,其中一种为:所述取热管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等距设置的纵向管,所述纵向管两端均设有与所述纵向管导通的横向管;所述出水管包括两个,分别与两端侧的所述纵向管连通;所述进水管与位于下端的所述横向管相连通。
优选地,沿所述取热管延伸方向,所述取热管外表面上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等距间隔设置的环形翅片,所述环形翅片与所述取热管之间的相对角度可调;所述环形翅片通过镍基钎焊固定在所述取热管上,且所述环形翅片与所述取热管表面之间的焊接根部为圆角。
其中,所述取热器的进烟气侧设有烟气导流装置或烟气分布器;所述取热器的取热管上设有第二测温仪,所述第二测温仪用于实时监测所述取热管的表面温度。
具体可以为,所述烟气导流装置包括多个同心圆设置的弧形轨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君廷;王孝敏,未经杨君廷;王孝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9765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