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排风式转杯纺纱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91845.3 | 申请日: | 2013-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516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李章伟;张朝艳;谷湘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汉中华燕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H4/08 | 分类号: | D01H4/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23102 陕西省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风式转杯 纺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杯纺纱器,特别是一种自排风式转杯纺纱器。
背景技术
转杯纺纱器一般分为抽气式和自排风式,与抽气式转杯纺纱器相比,自排风式转杯纺纱器所配套的纺机不需要附加抽气机,结构简单,纺粗支纱时,转杯的转速不需很高,生产稳定,成纱的条干较好。自排风式纺纱器为上补风结构,在棉条进入分梳腔进行梳理的过程中,纤维大部分被分梳辊的齿尖牢牢握持,杂质和少数短纤维浮游在气流层中随气流转移,质量较大的杂质在分梳辊离心力的作用下经过排杂通道从排杂口排出,质量较轻的杂质、短绒、灰尘等在补风推动下也被推向排杂通道从排杂口排出。现有自排风式纺纱器的壳体上上仅设置有一个排杂通道,向分梳腔补气的气流也经过这个通道,由于气流的分配受诸多因素影响,补气方向与纤维和杂质转移方向也不一致,这就容易在分梳腔与排杂通道的相接区域内形成涡流,使气流场紊乱,因而干扰纤维转移和杂质的分离,一些小杂质极易粘附在分梳辊齿尖的棉纤维上带入成纱中,增加了成纱中的各种瑕疵,影响了成纱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排杂干净、彻底、成纱质量高的自排风式纺纱器。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排风式纺纱器,包括安装分梳辊并形成分梳腔的壳体,壳体上有一个排杂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上增设有一个能够向分梳腔进行侧面补风的侧补风腔,侧补风腔中有内、外两个补风通道,两个补风通道的外端口为进风口,进风口与外界相通,两个补风通道的的内端口互通并与所述排杂通道连通,内补风通道的内端口直接与分梳腔连通。
进一步,所述两个补风通道的外端口都大于各自的内端口,两个补风通道的内壁均呈弧线形。
本实用新型设置的侧补风腔能够为分梳腔进行侧面补风,其中,通过内补风通道补风,能够使分梳腔内的纤维转移和伸直更加充分,可提高分梳腔内尘杂与纤维的分离效果,还可使半浮离的纤维向分梳辊方向流动;通过外补风通道补风,可使尘杂直接迅速从排杂口排出,尘杂去除得更加干净、彻底。本实用新型可提高成纱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1中A—A剖线视图。
图4是纺纱器壳体上侧补风腔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B剖线视图。
图中:1.分梳辊,2.分梳腔,3.喂棉罗拉,4.壳体,5.喂棉嘴,6.喂给板,7.侧补风腔,8.排杂口,9.排杂通道,10.内补风通道,11.外补风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4,壳体4上安装有分梳辊1、喂棉罗拉3、喂棉嘴5和喂给板6等部件,壳体4与分梳辊1之间形成分梳腔2,壳体4上有一个排杂通道9。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的区别在于,壳体4的侧壁上增设有一个侧补风腔7,侧补风腔7能够向分梳腔2内进行侧面补风,侧补风腔7中有两个补风通道,即内补风通道10和外补风通道11,内、外两个补风通道的外端口为进风口,进风口与外界相通,两个补风通道的的内端口相互连通并与排杂通道9连通,内补风通道10的内端口直接与分梳腔2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内补风通道10和外补风通道11的外端口都大于各自的内端口,两个补风通道的内壁均呈弧线形,如图4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汉中华燕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汉中华燕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918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