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物联网射频发射器的过压保护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591453.7 | 申请日: | 2013-09-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916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 发明(设计)人: | 巫梦飞;陈伟;周卫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新方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H3/20 | 分类号: | H02H3/2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联网 射频 发射器 保护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物联网射频发射器的配套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物联网射频发射器的过压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而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RFID中的射频发射器中没有过压保护电路和直流电压指示,使本级有时发生这样的故障:激励器输出正常,本级无功率输出,末级无功率输出。由于RFID中的功放管价格比较贵,过压保护不完善,设备损失会很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物联网射频发射器的过压保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包括交流电源、直流电源、开关、变压器、整流器、稳压器、光耦继电器、交流接触器、电磁继电器、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三极管、发光二极管、电位器、电压表、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一电阻、 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所述交流电源的火线与所述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交流电源的零线与所述变压器第一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变压器第一绕组的第二端与所述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直流电源的第一端同时与所述电压表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同时与所述电压表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二电容的负极、所述稳压器的电压调节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整流器的负极和所述电磁继电器常闭触点的第一端连接后接地,所述变压器第二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整流器的电源正极端连接,所述变压器第二绕组的第二端与所述整流器的电源负极端连接,所述整流器的正极同时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稳压器的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同时与所述稳压器的电压输出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电磁继电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光耦继电器内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磁继电器常开触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交流接触器常开触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电位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电位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位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电磁继电器的第二端、所述交流接触器常开触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电磁继电器常闭触点的第二端与所述光耦继电器内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电磁继电器内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 述交流接触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磁继电器内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交流接触器的第二端连接。
具体地,所述电磁继电器采用型号为JRC-19F/012M电磁继电器,所述第一二极管VD采用型号为2CP20的保护二极管,所述光耦继电器采用型号为JGX-2F的继电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用于物联网射频发射器的过压保护装置,具有电路简单、触发灵敏、采用元件少、体积小、价廉易做的优点,同时对物联网射频发射器的前级功放多次起到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新方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新方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9145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页面自动适配实现内容多屏展示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相变热泵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