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前下控制臂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581516.0 | 申请日: | 2013-09-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579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 发明(设计)人: | 陈磊;王仕伟;陈志刚;朱颖;侯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G7/00 | 分类号: | B60G7/00 |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朱世林;王寿珍 |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控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前悬架系统的前下控制臂。
背景技术
汽车前下控制臂属于悬架导向机构,通过衬套或球头销直接或间接连接车身与车轮,控制车轮运动轨迹,将力和力矩传递到车身。
传统汽车前下控制臂主体结构采用的制造工艺主要有钢板冲焊、球铁铸造、锻钢和锻铝四种,鉴于对降低簧下质量贡献度较大,高端车型通常采用成本相对较高的锻铝结构。
一般来说,传统锻铝结构的汽车前下控制臂主体与轴杆为一体结构,通过前后两个衬套与车身端连接,通过一个球头销与车轮端连接。与车身连接端,前衬套通常通过衬套外管以过盈方式压入到控制臂主体的圆柱壳体中,后衬套通常通过内管以过盈方式压入到控制臂轴杆上。由于铝材强度较弱,且两个衬套又是悬架系统受力较大的两个位置,因此控制臂的强度通常难以保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满足强度及耐久要求的同时,能够保持其轻量化优势,并且可靠性好的汽车前下控制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前下控制臂包括主体、轴杆、前衬套和后衬套;所述主体为铝制主体,轴杆为钢制轴杆;前衬套通过衬套外管以过盈方式压入到主体的圆柱壳体中;轴杆的一端采用过盈方式压入到主体的盲孔中,另一端与后衬套固紧连接。
所述轴杆的另一端以过盈方式与后衬套固紧连接,或者轴杆的另一端穿过后衬套内管,其端部与螺母螺纹连接将后衬套内管夹紧,实现固紧连接,或者轴杆的另一端的端部机加工内螺纹,与螺栓配合将后衬套内管夹紧,实现固紧连接。
本实用新型将前下控制臂主体和轴杆拆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主体仍为铝制主体,在满足强度及耐久要求的同时,能够保持其轻量化优势;轴杆采用钢材制造,对比于铝材,在提高强度的同时,能够保证其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传统的汽车前下控制臂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前下控制臂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前下控制臂钢制轴杆与铝制主体及后衬套配合位置局部剖视图。
图4为钢制轴杆与铝制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铝制主体与钢制轴杆配合位置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传统锻铝结构的汽车前下控制臂主体1’与轴杆2’为一体结构,前衬套5通过衬套外管以过盈方式压入到主体1’的圆柱壳体6中,后衬套3通过内管以过盈方式压入到轴杆2’上。
如图2至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前下控制臂包括主体1与轴杆2,所述主体1为铝制主体,轴杆2为钢制轴杆。前衬套5通过衬套外管以过盈方式压入到主体1的圆柱壳体6中。轴杆2的一端采用过盈方式压入到铝制主体1的盲孔7中。轴杆2的另一端可以采用过盈方式与后衬套3内管配合实现固紧连接;也可以采用其端部机加工外螺纹,与螺母4通过螺纹配合将后衬套3内管夹紧,实现固紧连接;还可以采用其端部机加工内螺纹,与螺栓配合将后衬套3内管夹紧,实现固紧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815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