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扶手箱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77257.4 | 申请日: | 2013-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114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杨勇;梁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7/04 | 分类号: | B60R7/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凯达知识产权事务所 44256 | 代理人: | 吴立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扶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指汽车内的扶手箱。
背景技术
扶手箱一般设置在汽车内前排两座位之间,其作用主要为储物功能,同时驾驶员也可以将手肘搭在该扶手箱上,以供手臂暂时休息之用。一般与中控台设置在一起,可看作中控台的一部分。
如图1所示,现有扶手箱一般包括箱体2、箱盖1,该箱盖1可相对于箱体做翻转运动,使箱盖1处于打开或者关闭的状态。如图2所示,现有传统扶手箱上,箱盖1与箱体2之间常用金属销4作为转轴,将该金属销4穿过箱体2和箱盖1上的孔,将箱体2、箱盖1连接为一体,并使箱盖1可以绕该转轴旋转。当关闭该扶手箱时,箱盖1做自由落体运动,会迅速落下,并与箱体2发生撞击,发出较大的噪音,质感差。
为解决这种问题,现有提供了阻尼铰链的结构,在箱盖落下时,具有阻尼功能,使箱盖缓慢落下,但现有阻尼铰链一般较为复杂,且占用空间较大,在某些空间较紧的车型上,无法使用上述阻尼铰链结构,需要提供更加精简、微小化的阻尼铰链。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扶手箱上的阻尼铰链结构较复杂,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扶手箱,其可实现箱盖与箱体之间的阻尼功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扶手箱,包括箱体、箱盖及铰链部件;
其中,所述箱体上设有箱体连接部,该箱体连接部上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箱盖上设有箱盖连接部,所述箱盖连接部上设有第二轴孔;
所述铰链部件包括铰链轴、阻尼件,所述阻尼件上设有阻尼孔;
所述阻尼件固定在所述箱体连接部上,所述铰链轴与所述阻尼孔、所述第一轴孔、所述第二轴孔配合,将所述箱体与所述箱盖铰接,且所述箱盖连接部与所述铰链轴固定连接;所述阻尼孔与所述铰链轴相适配,以使两者之间具有合适的旋转阻尼。
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扶手箱,由于其铰链部件上设有阻尼件,该阻尼件被固定连接到箱体上,阻尼件上设有阻尼孔,阻尼孔与铰链轴相适配,可产生合适的阻尼力,且所述箱盖连接部与所述铰链轴固定连接,相当于箱盖与箱体之间产生合适的阻尼,使箱盖不会自由落体式落下,而是缓慢的落下或可停留在任意位置。这种方式不会在箱体和箱盖间产生不必要的撞击噪音,质感更好。同时,为实现阻尼功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只是加设了一结构简单的阻尼件,故结构更加精简,占用空间较小,适合各种型号的扶手箱。
优选地,所述铰链部件还包括一固定片,所述固定片上设有第三轴孔、第一铆孔及固接孔;所述阻尼件上设有一第二铆孔;
设有一铆钉穿过所述第一铆孔及所述第二铆孔,将所述阻尼件及所述固定片铆接;
设有一穿过所述固接孔的固定连接件,将所述固定片连接在所述箱体连接部上;
所述固定片通过所述第三轴孔穿装在所述铰链轴上。
此种优选方式将阻尼件和固定片分开设置,则对固定片的要求相对较低,可以降低成本。
优选地,所述铰链轴包括中间部分的铰链轴本体、设置在所述铰链轴本体一端的限位部,设置在所述铰链轴本体另一端的连接部;
所述铰链轴的连接部依次穿过所述阻尼件上的阻尼孔、所述固定片上的所述第三轴孔、所述箱体连接部上的所述第一轴孔、所述箱盖连接部上的所述第二轴孔,并与所述箱盖连接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箱盖连接部内设有一连接片安装孔,该连接片安装孔内安装有一连接片;
所述连接部依次穿过所述阻尼件上的阻尼孔、所述固定片上的所述第三轴孔、所述箱体连接部上的所述第一轴孔、所述箱盖连接部上的所述第二轴孔;并与所述连接片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片上设有与所述连接部配合的连接孔,所述连接部为一花键,所述连接孔为花键孔。
优选地,所述箱体连接部包括箱体连接部本体、箱体左连接部及箱体右连接部;
所述箱盖连接部包括箱盖连接部本体、箱盖左连接部及箱盖右连接部;
所述铰链部件设有两套,分别为左铰链部件及右铰链部件;
所述左铰链部件将所述箱体左连接部及箱盖左连接部铰接,所述右铰链部件将所述箱体右连接部及箱盖右连接部铰接。
采用上述左右两侧铰接连接的方式,箱盖与箱体的铰接连接更加牢靠,箱体与箱盖的配合更加稳固。
优选地,所述铰链轴上与所述阻尼孔适配的部位称为阻尼适配部,所述阻尼适配部直径略大于铰链轴直径;所述阻尼适配部的表面粗糙度及阻尼孔内表面粗糙度为0.2-0.5微米。在该表面粗糙度范围内,其阻尼效果更加突出,质感更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7725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止压缩机带液运行的制冷系统
- 下一篇:链式输送磨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