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传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74706.X | 申请日: | 2013-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343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洪培樵 | 申请(专利权)人: | 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立信杰(东莞)精密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2/77 | 分类号: | H01R12/77;H01B7/0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张艳美;郝传鑫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输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能有效降低电连接器宽度的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产品微小化已成为现今的发展趋势,而应用在电子产品上的传输装置同样也面临到相同之问题。习用的传输装置包含有传输线缆以及供该传输线缆插接的电连接器,而当传输线缆呈扁平状且数量为两条以上时,这些传输线缆将大致以并排于同平面的构造呈现。
然而,习用的传输装置由于其传输线缆采用并排于同平面之构造,因而使得供这些传输线缆所插设的对接连接器之宽度过大,进而不利于传输装置的微小化。
因此,急需一种传输装置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输装置,该传输装置能有效降低电连接器的宽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传输装置,包括:一电路板、一电连接器及一排线组,所述电连接器包含一绝缘本体及两端子组,所述绝缘本体定位于所述电路板的一板面上;所述两端子组设于所述绝缘本体,每一所述端子组的一端部具有一插接部,而每一所述端子组的另一端部具有一连接部,所述两端子组的插接部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相对两侧,且所述两端子组的连接部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板;所述排线组具有两彼此叠置固定的扁平线缆,且所述两扁平线缆各设有一导电部,且每一所述导电部显露于所述两扁平线缆彼此远离的表面;其中,所述排线组可分离地沿一安装方向插设于所述电连接器,且每一所述导电部抵接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端子组的插接部。
较佳地,每一所述端子组具有数个导电端子,且每一所述端子组的导电端子沿大致平行于所述绝缘本体的长度方向排成一列。
较佳地,所述两端子组的导电端子数目相同,且每一所述端子组的导电端子之插接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厚度方向上相对于另一所述端子组的导电端子之插接部呈彼此相向排列设置。
较佳地,每一所述端子组的导电端子之插接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另一所述端子组的导电端子之插接部呈交错地排列设置。
较佳地,每一所述端子组的导电端子之插接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厚度方向上相对于另一所述端子组的导电端子之插接部呈至少部分交叠排列设置。
较佳地,每一所述端子组的导电端子之插接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另一所述端子组的导电端子之插接部呈前后排列设置。
较佳地,所述绝缘本体呈长型,且所述两端子组的连接部沿大致平行于所述绝缘本体的长度方向排成一列。
较佳地,所述两扁平线缆均具有数条线路,且每一所述扁平线缆的线路呈等间距排列。
较佳地,所述两扁平线缆为两软性扁平排线。
较佳地,所述电连接器还包含两固定件,所述两固定件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且各自位于所述两端子组的相反两侧,且所述两固定件固定于所述电路板的所述板面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传输装置通过两扁平线缆彼此叠置固定形成的排线组以及电连接器中的两端子组插接部位于绝缘本体的相对两侧,藉以达到使本实用新型的传输装置有效降低电连接器宽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传输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另一视角之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2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传输装置的电连接器固定于电路板且拆除排线组后的前视示意图。
图6为图1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传输装置的变化实施例的示意图(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传输装置的变化实施例的示意图(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传输装置的变化实施例的示意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传输装置100包括一电路板1、一电连接器2(如:SATA连接器)与一排线组3。电连接器2装设于电路板1的一板面11上,且排线组3的一端可分离地插设于电连接器2,而排线组3的另一端用以焊接固定于另一电连接器(图中未示)。其中,电路板1的板面11裸露出一列端子焊垫12与两固定焊垫13。
以下将先分别就电连接器2与排线组3的构造作一说明,并适时介绍两者之间的相对关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立信杰(东莞)精密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未经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立信杰(东莞)精密模具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7470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