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位文氏管袋笼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64133.2 | 申请日: | 2013-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696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袁俊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俊强 |
主分类号: | B01D46/06 | 分类号: | B01D46/06;B01D46/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0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位 文氏管袋笼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布袋除尘器的袋笼,具体涉及一种带有高位文氏管的袋笼,属于除尘器领域。
背景技术
布袋除尘器利用布袋将烟气及尘气中的灰尘过滤下来,然后将达到环保标准要求的洁净的气体排入大气中,而布袋要实现过滤功能,需要用袋笼将布袋的内部空间支撑起来,因此,袋笼(又名骨架),是布袋式除尘器的核心部件之一。
含尘气体通过布袋的外表面时,灰尘被过滤在布袋的外表面,洁净的气体进入布袋内部的空间并由布袋的出口进入洁净气体的通道排放至大气中。随着布袋表面的灰尘越积越厚,布袋表面的阻力越来越大,布袋因被堵塞而失去对含尘气体的过滤及净化功能。为恢复布袋的过滤及净化功能,脉冲阀瞬间开闭,通过喷吹管上分别对准各个布袋出口中心的喷嘴,向布袋内腔喷出高速压缩气体气流使布袋膨胀鼓起,同时也产生震荡波动,将布袋外表面的灰尘层抖落至灰尘箱中排出,从而使布袋恢复过滤及净化功能。
参照图1,自喷嘴1喷出的高压压缩气体气流2,以倒椎体形状喷入布袋3的腔体内,射流柱气力分布均匀度不均,力度局部过大而另外的部分过小,射流走行长度严重受限,力度过大造成布袋受损使寿命缩短,力度过小使布袋的过滤清洁能力无法保证,更容易形成板结堵塞,使布袋因堵塞板结提前结束寿命。
参照图2,为改善上述不足,传统的工艺是在支撑布袋的袋笼4口部加设文氏管5,实现压缩气体射流6的均流均压,有效延长喷吹气流的行走距离,使各部的喷吹力度趋于均匀,大大改进了布袋的使用工况,延长了布袋的寿命。
但是,在高压压缩气体喷射时,在布袋内腔室内的文氏管下端一定距离的区域内形成负压区7,在这部分的布袋外表面形成永久的积尘板结区,使布袋的该部分失效,原始设计的过滤面积与保证布袋使用寿命的最佳的过滤风速无法实现。
另外,参照图3,增设文氏管,尤其是文氏管的缩喉结构,势必增加净化后的气流流过时的阻力,从而使布袋除尘器的整体阻力增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增效、降阻的布袋除尘器用的高位文氏管袋笼。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高位文氏管袋笼,包括:袋笼本体,设置在袋笼本体开口端的布袋安装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文氏管,前述文氏管通过竖向的支撑块或者支撑杆固定设置在布袋安装盘的正上方,文氏管的上平面与布袋安装盘的上平面之间形成有空隙,支撑块之间或者支撑杆之间也形成有空隙。
前述的高位文氏管袋笼,其特征在于,前述支撑块与布袋安装盘为焊接或者螺栓连接。
前述的高位文氏管袋笼,其特征在于,前述支撑杆与布袋安装盘为焊接或者螺栓连接。
前述的高位文氏管袋笼,其特征在于,前述支撑杆为袋笼本体的竖筋的延长部分。
前述的高位文氏管袋笼,其特征在于,前述文氏管的下平面低于布袋安装盘的上平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1、降低了净化后的气流在布袋口处流出的阻力。
传统的文氏管袋笼,由于文氏管固定于布袋口部平面,而文氏管又是一种缩喉结构,净化后的气体经由文氏管口部向净气管道流出时的阻力比不加设文氏管的阻力加大,文氏管高位架设后,气流不但从文氏管的缩喉处流出,还可以从文氏管下部与布袋口上平面的支撑杆(或支撑块)的间隙里向外流出,使阻力降低,在同等功率电机设备的设计条件下,使净化气流流动的能耗降低。
2、在同等压缩气体消耗量下,增加了对布袋形成的气流量,不但增强了清灰效果,也可以在确保同等清灰效果的前提下节约压缩气体的消耗量,使压缩气体裕量的设计更加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管袋笼(不带文氏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带文氏管的管袋笼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管袋笼过滤尘气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高位文氏管袋笼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高位文氏管袋笼的清灰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1-喷嘴,2-气流,3-布袋,4-袋笼,5-文氏管,6-压缩气体射流,7-负压区,8-袋笼本体,9-布袋安装盘,10-文氏管,11-支撑杆,12-一次气流,13-二次气流,14-三次气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的介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俊强,未经袁俊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641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光线可调的节能台灯
- 下一篇:一种手机印刷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