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针灸理疗床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57432.3 | 申请日: | 2013-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365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海松 |
主分类号: | A61G13/00 | 分类号: | A61G13/00;A61H39/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4100 山东省菏泽市定***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针灸 理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针灸理疗床。
背景技术
针灸理疗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的针灸、拔罐等疗法一直沿用至今,在治疗某些疾病,比如颈椎腰椎退化、间盘突出、关节疼痛、中风偏瘫、小儿脑瘫等,比药物治疗疗效好,副作用少,费用低,已成为临床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临床上给患者针灸时所使用的理疗床主要有床板、床腿组成,结构过于简陋,功能单一,医生在操作规程中要用到的器械如消毒液、棉球、针具、灸器等,常常无合适摆放位置,操作麻烦,费时费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用性强,能给医生的工作提供便利的针灸理疗床。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包括床腿1和床板2,其技术特点是床板2的一侧面下缘设有一对铰链4,两根相互平行且长度相等的支撑杆3的尾部分别经铰链4与床板2连接,支撑杆3整体为L型,在两根支撑杆3上部的横杆b上固定连接有一块支撑板8,支撑板8上固设有置物槽9,两根支撑杆3的竖杆a下部都开设有通孔6,定位螺栓5穿过支撑杆3竖杆a上的通孔6能与床板2侧面设有的定位孔7配合螺接,达到将支撑杆3固定在床板2一侧的目的。
支撑杆3由铁质材料制成。
支撑杆3的横截面为圆形或矩形。
支撑杆3的竖杆a为伸缩杆。
在床板2底面固设有一对相互平行的磁性条10,两条磁性条10设置的位置为两根支撑杆3向床板2底面方向转动至支撑杆3的竖杆a与床板2底面呈相互平行状态时竖杆a在床板2底面上的投影位置,磁性条10的宽度等于或大于支撑杆3的宽度,磁性条10的长度可小于支撑杆3竖杆a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医生为患者针灸时,可将需用的器械如消毒液、棉球、针具、灸器等放置在床板一侧的置物槽内,方便取拿,省时省力,可给医生的工作提供便利,有效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4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床腿,2-床板,3-支撑杆,a-竖杆,b-横杆,4-铰链,5-定位螺栓,6-通孔,7-定位孔,8-支撑板,9-置物槽,10-磁性条。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针灸理疗床的细节。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包括床腿1和床板2,床板2的一侧面下缘设有一对铰链4,两根相互平行且长度相等的支撑杆3的尾部分别经铰链4与床板2连接,支撑杆3整体为L型,由铁质材料制成,支撑杆3的横截面为圆形或矩形,在两根支撑杆3上部的横杆b上固定连接有一块支撑板8,支撑板8上固设有置物槽9,两根支撑杆3的竖杆a下部都开设有通孔6,定位螺栓5穿过支撑杆3竖杆a上的通孔6能与床板2侧面设有的定位孔7配合螺接,达到将支撑杆3固定在床板2一侧的目的。支撑杆3的竖杆a为伸缩杆,使竖杆a的长度可伸缩调节,满足医生使用时的需求。在床板2底面固设有一对相互平行的磁性条10,两条磁性条10设置的位置为两根支撑杆3向床板2底面方向转动至支撑杆3的竖杆a与床板2底面呈相互平行状态时竖杆a在床板2底面上的投影位置,磁性条10的宽度等于或大于支撑杆3的宽度,磁性条10的长度可小于支撑杆3竖杆a的长度,使两根支撑杆3向床板2底面方向转动至支撑杆3的竖杆a与床板2底面上的相对应的磁性条10相贴时,由于磁力作用,两根支撑杆3固定在床板2底面下。
使用时,将定位螺栓5穿过支撑杆3竖杆a上的通孔6与床板2侧面的定位孔7配合螺接,且旋紧定位螺栓5,使两根支撑杆3固定在床板2的一侧,伸缩调节两根支撑杆3竖杆a的长度,使置物槽9处于方便医生操作的高度,将针灸用器械如消毒液、棉球、针具、灸器等,放置在置物槽9内,方便医生取拿使用。不需使用时,将针灸用器械从置物槽9内取出,旋下定位螺栓5,把两根支撑杆3向床板2底面方向转动至支撑杆3的竖杆a与床板2底面上的相对应的磁性条10相贴位置,由于磁力作用,两根支撑杆3固定在床板2底面下,将支撑杆3及与其连接的置物槽9隐藏起来,达到节省空间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海松,未经李海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574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ITO薄膜及终端设备
- 下一篇:与便携式电子设备一起使用的输入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