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止鼾按摩枕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557317.6 | 申请日: | 2013-09-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585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 发明(设计)人: | 姜淑凤;陈靖;宋治成;于濮玮;谢加洋;张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齐齐哈尔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F5/56 | 分类号: | A61F5/56;A61H15/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61006 黑***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按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电、人体工学机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止鼾按摩枕。
背景技术: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环境复杂,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造成睡眠质量不高,人的呼吸系统机能出现问题,加之外界条件的干扰,从而引起睡觉打鼾。其实,打鼾是健康的大敌,由于打鼾使睡眠呼吸反复暂停,从而造成大脑、血液严重缺氧,形成低血氧症,易诱发高血压、脑心病、心率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夜间呼吸暂停时间超过120秒容易在凌晨发生猝死。打鼾的原因众多,主要与人所接触的外界环境、睡觉习惯、呼吸系统功能有关。据了解,有60%的人选择仰卧睡姿,因为不压迫身体脏腑器官,是最佳的睡姿。但仰卧容易导致舌根下坠,阻塞呼吸。从而对打鼾患者而言不适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止鼾按摩枕,它能实现在不借助人力的情况下改变睡姿止鼾的目的,也减少了打鼾人群在睡眠时给其它人带来的烦恼,使用方便。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包含电机1、蜗杆2、左涡轮3、右涡轮4、右机械旋柄5、左机械旋柄6、单片机声控电路7,电机1安装在枕体的侧面,电机1的转轴与蜗杆2连接,蜗杆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螺纹一21、螺纹二22,左涡轮3、右涡轮4分别与蜗杆2相配合,左涡轮3、右涡轮4上分别安装有左机械旋柄6、右机械旋柄5,单片机声控电路7安装在枕体内部。
所述的单片机声控电路7采用STC89C52单片机作为总控制芯片,利用麦克风和电压比较器集成模块作为声音的感应器,通过单片机对传感器的信号接收、处理,然后单片机对继电器操作,从而控制整个系统的工作。它包含单片机装置、声音检测模块、控制电路。单片机采用的是STC89C52STC,是一种低功耗、高性能CMOS8位微控制器,具有8K在系统可编程Flash存储器。STC89C52使用经典的MCS-51内核,但做了很多的改进使得芯片具有传统51单片机不具备的功能。在单芯片上,拥有灵巧的8位CPU和在系统可编程Flash,使得STC89C52为众多嵌入式控制应用系统提供高灵活、超有效的解决方案;声音检测模块由麦克风和运算放大器构成,当麦克风检测到声音时,将检测的信号输入到运算放大器芯片中进行电压对比,当检测的信号小于预设信号模拟量时模块将输出高电平;当检测的信号大于或者等于预设信号模拟量时模块将输出低电平;控制电路采用由三极管S8550驱动的继电器来实现功能,因为单片机的I/O口输出的电流为5mA左右,而继电器所需要的电流一般为10mA~30mA之间,所以采用三极管放大电流的方法来驱动继电器的工作。当单片机的引脚给三极管一个低电平信号时三极管放大电流,驱动了继电器工作。
本实用新型中机械部分采用了蜗轮与蜗杆机构,具有比较大的传动比,同时蜗轮蜗杆在传动时工作噪音很小,这样可以排除机械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对人睡眠质量的影响;具有旋柄装置,符合人体工学的特点,在平时不睡觉的时候,声控电路可以不被接入干路完全可以用于保健按摩,睡觉时将声控电路接入干路,可实现改变睡姿止鼾效果。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实现了在不借助人力的情况下改变睡姿止鼾的目的,也减少了打鼾人群在睡眠时给其它人带来的烦恼,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仰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单片机声控电路7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图3,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包含电机1、蜗杆2、左涡轮3、右涡轮4、右机械旋柄5、左机械旋柄6、单片机声控电路7,电机1安装在枕体的侧面,电机1的转轴与蜗杆2连接,蜗杆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螺纹一21、螺纹二22,左涡轮3、右涡轮4分别与蜗杆2相配合,左涡轮3、右涡轮4上分别安装有左机械旋柄6、右机械旋柄5,单片机声控电路7安装在枕体内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齐齐哈尔大学,未经齐齐哈尔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573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