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54028.0 | 申请日: | 2013-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203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李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震 |
主分类号: | E04B2/82 | 分类号: | E04B2/82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王晓峰 |
地址: | 314500 浙江省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墙体 框架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建筑墙体,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
技术背景
目前,房屋搭建一般都是用砖瓦水泥材料,需要大量的工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当房屋楼层较高时,还需要塔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设备,需要的财力物力较大。目前市面上虽然存在简易房,且简易房造价低,建造方便,速度快,但是简易房的坚固程度和外表的美观程度仍待提高,且下雨天简易房的噪声较大,只能作为临时房屋,不能当做长期住房使用。因此,能用于快速搭建坚固美观的房屋的建筑墙体框架或将成为社会的需要。为保证支撑强度墙体框架的连接一般较复杂,费时费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新颖,安装方便快捷,且支撑强度较高的墙体框架连接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包括型材A和型材B,所述的型材A和型材B均整体呈U型长槽,包括底面和与底面垂直的两个侧壁,所述的底面中间为凸起部,凸起部与底面的两边通过加强筋过渡,所述侧壁上端向内翻折成与底面平行的翻边;所述型材A的翻边上设有折边开口,折边开口处的型材向外翻折形成折边;所述型材B的侧壁两端设有凹陷部;所述型材B夹设在两根型材A之间,所述型材A的一个折边开口能容纳两根型材B的凹陷部,两根型材A上的折边开口的位置相交错设置,相邻两根型材B与两根型材A组成梯形,型材A和型材B通过在凹陷部与折边重叠处设置铆钉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凸起部的宽度为底面宽度的三分之一。这样的结构有利于提高型材底面的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型材B的底面上等距开设有圆孔,这样的结构方便后续的涂料的填充。
作为优选:所述圆孔的直径与所述凸起部的宽度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相邻型材B与两根型材A组成梯形,加强了整个框架的连接及支撑强度,由于各个型材的两侧壁上端设有翻边,底面设有凸起部,加强了整个型材的强度,且型材两端设有凹陷部,侧壁上设有折边开口,保证了型材表面的平整,方便墙体的浇注,保证外表的美观;所有型材间通过简单的铆钉连接即可,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型材A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型材B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的优选实施方式作出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包括型材A1和型材B2,所述的型材A1和型材B2均整体呈U型长槽,包括底面3和与底面3垂直的两个侧壁4,所述的底面3中间为凸起部31,凸起部31与底面3的两边32通过加强筋33过渡,所述侧壁4上端向内翻折成与底面3平行的翻边41;所述型材A1的翻边41上设有折边开口43,折边开口43处的型材向外翻折形成折边411;所述型材B2的侧壁4两端设有凹陷部42;所述型材B2夹设在两根型材A1之间,所述型材A1的一个折边开口43能容纳两根型材B2的凹陷部82,两根型材A1上的折边开口43的位置相交错设置,相邻两根型材B2与两根型材A1组成梯形,型材A1和型材B2通过在凹陷部42与折边411重叠处设置铆钉相连接。
所述凸起部31的宽度为底面3宽度的三分之一。所述型材B2的底面上等距开设有圆孔311。所述圆孔311的直径与所述凸起部31的宽度相同。
所述的型材由自控成型机基于CAD设计的计算机化高精度生产,所有框架、横梁、地板托梁、屋顶和墙体龙骨都严格按照建筑师的图纸进行生产,预先留出门窗洞口,以备安装,精确的生产可减少钢材的使用量和误差。每个型材在生产时都按照图纸喷涂标号,生产出来的型材可在工厂和现场按照图纸和标号组装,且型材的安装可使用钢质铆钉和气动铆钉枪,工具均可在当地购买,方便快捷,具有高度的便携性。
型材的规格多样化,腹宽75mm-150mm的型材均可生产,适用于不同的拉伸强度及厚度。该型材强度高、自重轻,适用于设计及建造单层及多层结构房屋的框架。
本实用新型与传统钢结构房屋的型材相比用钢量更少现场组装误差更少,且不同于传统建造技术需要塔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设备,建造速度更快,搭建的框架精度更高,可由当地工人组装,无需专业技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震,未经李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540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体化散热型无极灯
- 下一篇: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天然气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