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构造柱的支模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49997.7 | 申请日: | 2013-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411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靖崇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靖崇祥 |
主分类号: | E04G13/02 | 分类号: | E04G13/02 |
代理公司: | 扬州市锦江专利事务所 32106 | 代理人: | 江平 |
地址: | 225000 江苏省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构造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住宅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构造柱,或门边混凝土加强框的支模技术结构。
背景技术
截至到目前,绝大多数的构造柱(框架结构门边混凝土加强框)支模施工技术一直使用沿用了几十年的传统支模工艺。
传统的支模方法是:先搭设构造柱模板形成构造柱腔体,然后在每块模板外侧布置两道或两道以上竖向木方,再在砖墙上打洞,安装对拉螺杆,最后,每隔一定间隙搭设横向木方或钢管,用对拉螺杆或金属扣件拧紧。
以上传统支模工艺对模板的固定均是通过在墙上打眼、安装对拉螺杆等工艺完成的,此传统工艺的最大弊端在于:1、在已砌筑的墙体上打眼,消耗人工;2、由于墙体打眼而受破坏,在对模板收力时,很多时候拉坏了墙体;3、对外墙或淋浴间有防水要求的墙体,因大多采用空心砖等非实心砖,在墙上打眼较难堵漏,造成渗漏隐患,直接影响建筑物使用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针对传统工艺的以上弊端,提出一种可保障砌筑墙体的质量的构造柱的构造柱的支模结构。
本实用新型包括一对设置在马牙槎墙体外端且部分夹持在马牙槎墙体内、外两侧的模板,在远离墙体的所述模板自由端靠压一块压模,由成对的上述模板、墙体和压模构成构造柱腔体,在所述腔体外的模板和压模外侧分别布置竖向木方,在模板外侧的竖向木方和压模外侧的竖向木方之间设置步步紧;在成对的模板外侧对称地分别设置横向木方,在墙体外端的对称设置的横向木方之间设置对拉螺栓。
本实用新型采用对拉螺栓和步步紧将两块模板和压模固定,形成稳定的构造柱腔体,然后向该腔体进行混凝土浇筑,待保养形成与原马牙槎墙体连接完好的构造柱后,再拆除以上构件,并割除伸出于构造柱两侧的对拉螺栓。
本实用新型彻底颠覆了构造柱的传统支模工艺,具有以下优势:1、保证了砌筑墙体的质量;2、避免因打眼造成墙体渗漏隐患。3、提高了支模工效;4、构造柱区域的墙体观感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为了防止在浇筑过程中混凝土从模板和墙体之间向外渗出,本实用新型还在所述模板和墙体之间设置海绵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设有一对设置在砖砌的马牙槎墙体1外端,且部分夹持在马牙槎墙体1的内、外两侧的模板2、3,在远离墙体1的模板2、3的自由端靠压一块压模4,由成对的模板2、3、墙体1和压模4构成构造柱腔体5。在模板2和墙体1之间、在模板3和墙体1之间分别设置有海绵条19。
在腔体5外的模板2、3和压模4外侧分别布置竖向木方6、7、8、9、10、11,在模板2外侧的竖向木方6和压模4外侧的竖向木方8之间、在模板3外侧的竖向木方11和压模4外侧的竖向木方9之间分别设置步步紧12、13。
在成对的模板2、3外侧对称地分别设置横向木方14、15,在墙体1外端的对称设置的横向木方14和15之间设置对拉螺栓16,当然对拉螺栓16穿置在模板2、3上开设的通孔中,并在模板2、3的外侧以螺母17、18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靖崇祥,未经靖崇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4999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塑钢中空多孔带肋模板用连接夹具
- 下一篇:塑钢中空多孔带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