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械化水草打捞船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46980.6 | 申请日: | 2013-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287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杨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B35/00 | 分类号: | B63B35/00;B63H5/16;B63H5/10;B63B3/46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聂汉钦 |
地址: | 21408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械化 水草 打捞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捞水面漂浮物的专用船舶的处置平台,具体涉及集集拢、切割、打捞、输送及减容打包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小型水草打捞处置平台。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和工业经济影响,导致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增长,随着水草滋生蔓延使河道堵塞,阻碍水流、破坏水质、影响防汛,并且使水体缺氧,影响鱼类生存。在水生植物的打捞收集方面,现在普遍采取的方式是人工打捞及打捞专用船机械打捞,人工打捞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在机械打捞中,通常要使用打捞专用船,现有打捞专用船通常是传统单体船或者双体船结构,传统单体船的打捞船通常是在船首装有打捞装置及输送装置,在船体甲板中部设有收集箱,传统单体打捞船的存在稳性差,且由于船艏没有纵流区域,收集漂浮物时阻力大,而双体船的打捞船通常在连接两个片体的连接桥的下方空间内设有打捞装置、输送装置及收集箱,由于双体船需要通过连接桥连接两个片体,对连接桥的要求较高,制作复杂,加之传统单体打捞船采用单桨,航向稳定性较差,而双体船虽然采用双桨推进,但是随着现在水质环境的不断恶化,水草、蓝藻等漂浮物滋生,推进器工作的过程中,水中的水草、渔网等漂浮物容易缠绕在桨叶上,不仅增大了船舶航行阻力,而且可能损伤螺旋桨,影响推进器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现有的打捞船上设置的打捞机构主要是指固定在船体艏部的链式翻斗装置或者是铲斗装置,且在将漂浮物集拢打捞到上来后直接输送至收集箱,带收集箱集满后,再将该收集箱吊运走,换上空的收集箱,这种打捞装置主要依靠水流的作用力集拢为经过处理的漂浮物,且打捞出来的漂浮物含水量太高,体积较大,需要频繁更换收集箱,难以提高打捞及转运效率,而且还会增加下道处理工序的工作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点进行改进,提供一种集集拢、切割、打捞、输送、减容打包、防缠绕功能于一体且采用串列螺旋桨的机械化水草打捞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机械化水草打捞船,包括船体,船体为双艏单体结构,且具有两个尾部,两个艏部分开且二者之间形成纵流的钳形缺口,所述两个尾部均设有尾鳍及尾轴,至少两个螺旋桨前后串列安装在尾轴上,尾轴贯穿设在轴毂及螺旋桨的桨毂内,轴毂固定支撑在船体尾部,尾轴可旋转地设在轴毂内,尾轴固定支撑在桨毂内;
船体从船艏至船尾依次设有打捞切割装置、输送架、中间传送带、减容打捆装置及堆积传送装置;所述打捞切割装置安装在输送架的前端,包括带有齿的锯片,锯片的前方设有集草耙;输送架呈倾斜状安装在船体的前部,船体上装有油缸,油缸的活塞杆与输送架的高端铰接,输送架的低端伸入钳形缺口内,输送架的后部铰接在船体上,并延伸至中间传送带的上方;中间传送带将水草送入减容打捆装置进行打捆作业后,将水草送入堆积传送装置;船体的两侧设有控制室;
还包括防缠绕装置,所述防缠绕装置包括旋转割片及固定割片,多片旋转割片固接在桨毂的前端外圆周面上,轴毂靠近旋转割片的一端的外圆周面上设有防护罩,多片固定割片固接在防护罩外围,固定割片设在防护罩靠近桨毂的一端。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
所述船体的艏部及舯部线型为折角线型,船体的尾部线型为隧道折角线型。
所述船体的艏部采用直立艏柱。
所述两个尾轴的中心线的间距L为船体宽度B的0.5~0.625倍。
所述船体的龙骨采用箱形结构。
所述旋转割片位于螺旋桨桨叶的导边上,且沿着导边所在的螺旋线布置。
所述旋转割片及固定割片的旋转直径均小于螺旋桨桨叶的旋转直径的三分之一。
所述尾轴的轴毂上固接有导流板,导流板的前端设有斜面。
所述轴毂通过支撑架固定支撑在船体的尾部,按照支撑架及导流板的布置角度和数量,在防护罩的外圆周面上设置固定割片。
螺旋桨桨叶的叶稍位于船底基线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4698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