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收集极水冷套撑压工装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44854.7 | 申请日: | 2013-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268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吴华夏;王昊;项杰;陈明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3K37/053 | 分类号: | B23K37/053 |
代理公司: | 安徽汇朴律师事务所 34116 | 代理人: | 胡敏 |
地址: | 230001 安徽省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收集 水冷 套撑压 工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配高精度零件的工装,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收集极水冷套撑压工装。
背景技术
在行波管的设计和应用中,收集极作为行波管的五大部件之一,它承载着收集互作用后的电子的作用,合理的收集极设计有利于提高整管效率和解决散热问题。所以收集极的设计成为行波管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由于收集极承担着收集所有经过互作用后的电子的作用,收集极将承担着很大的功率,所以有效的散热将尤其重要,一般采取的措施有强制风冷、油冷、传导散热、水冷。一般认为风冷收集极内表面承载功率不大于50W/㎝2,而单层水冷结构一般为50W/㎝2,双层水套水冷结构为120~150W/㎝2,由于热容量及热导率的因素,水冷结构为常用且比较理想的散热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收集极水冷套撑压工装,实现收集极水冷接口和整管底板接口的合理结合。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内撑、钢珠压头、限位导轨和压块,所述内撑设置于工件的内筒内,限位导轨套设在工件的外筒上,压块设置于限位导轨内,钢珠压头设置于内撑和压块之间。
所述限位导轨为台阶结构,所述限位导轨的内台阶面套设在工件外筒的外圆上。为了防止在撑压过程中由于压力过大,导致内撑变形过大引起裂开而无法恢复,限位导轨设计了台阶,保证压缩量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有效的保护了工装。
所述内撑上开设导向坡度,钢珠压头设置于所述导向坡度上。为了保证工件各个方向受力一致,用钢珠作为压块和内撑的过渡,保证内撑向各个方向形变量一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之一,所述导向坡度为3°。
为了使收集极的内筒和外筒之间有良好的接触,所述收集极压缩工装利用内撑从内部向外使内筒零件发生形变,并贴紧外筒。由于撑压时需要较大的压力,操作时需要使用液压机施压,为了保证压缩时的受力方向以及压缩时的安全,利用限位导轨来引导压块的行程方向。内撑由导向角度及变形结构确定变形量均匀和基本同心,限位导轨起到限位和导向两种作用,钢珠压头可以保证压力在各方向一致。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将收集极水路通过压缩、焊接、二次加工,形成一个高精度,高可靠性、散热功率大的收集极外筒,能够有效地保证收集极水冷系统的良好接触,从而保证良好的焊接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内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内撑1、钢珠压头2、限位导轨3和压块4,所述内撑1设置于工件的内筒内,限位导轨3套设在工件的外筒上,压块4设置于限位导轨3内,钢珠压头2设置于内撑1和压块4之间。
所述限位导轨3为台阶结构,所述限位导轨3的内台阶面套设在工件外筒的外圆上。为了防止在撑压过程中由于压力过大,导致内撑1变形过大引起裂开而无法恢复,限位导轨3设计了台阶,保证压缩量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有效的保护了工装。
所述内撑1上开设3°的导向坡度,钢珠压头2设置于所述导向坡度上。以利于钢珠压头2的压入。为了保证工件各个方向受力一致,用钢珠作为压块4和内撑1的过渡,保证内撑1向各个方向形变量一致。
在使用中将内撑1穿进工件,在内撑1的导向坡度位置放入钢球压头,将限位导轨3套进工件,在限位导轨3内放入压块4,组装完成后在液压机下进行压制成型。
被撑压件在进行撑压前需进行退火处理,以提高撑压效果。撑压完成后工件内外筒之间应该没有间隙,并且无法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未经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448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角度编码器板的测试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统计模型检测的CPS属性验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