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钢水包水口灌砂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40712.3 | 申请日: | 2013-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264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丁振涛;范耀东;沈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振涛 |
主分类号: | B22D41/00 | 分类号: | B22D41/00;B22D41/44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项丽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水 水口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冶金行业或炼钢领域中适用的钢水包水口灌砂装置。
背景技术
为提高钢包内钢水的自流率,炼钢过程中在钢水包受钢前,需要在钢水包水口内加入引流砂,以便于在浇注时,钢水能够自流。
原始的引流砂加入方法采用人工投掷,既造成引流砂的浪费,又影响引流砂灌入水口的形状,进而导致钢水自流率低,需要人工烧氧处理,既增加操作工人劳动强度,又影响了钢水的质量。
目前业内普遍采用灌砂管(或称导管)形式进行灌砂,例如申请号201210085067.0的发明专利所公开的一种钢包引流砂的加入装置及其引流砂加入方法。上述现有的灌砂装置具有以下弊端:
1、灌砂装置采用配重方式平衡灌砂管,使得灌砂管的升降速度不稳定,操作复杂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2、即灌砂管下部的底端支架受高温环境影响,在使用过程容易上翘、变形,使得灌砂管的灌砂位置与水口对中性差,灌砂管的使用寿命低,需要频繁更换灌砂管底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灌砂管升降速度稳定、灌砂管底部的支架不易变形,进而使得灌砂管的使用寿命得以延长并保证灌砂位置以及降低安全隐患的钢水包水口灌砂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钢水包水口灌砂装置,包括底部设置有支架的灌砂管以及通过传动装置带动所述的灌砂管升降的动力装置,所述的动力装置采用电动机;所述的支架由若干根环绕连接于所述的灌砂管的底部并支撑所述的灌砂管的支脚构成,任意相邻的两根所述的支脚之间连接有横向支撑筋。
优选的,所述的支架由三根所述的支脚构成。
优选的,任意相邻的两根所述的支脚之间设置有两根相平行的横向支撑筋。
优选的,所述的横向支撑筋沿水平方向设置。
优选的,所述的横向支撑筋与所述的支脚之间通过焊接相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灌砂管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加砂口。
优选的,所述的传动装置包括钢丝绳、定滑轮,所述的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的加砂口相固定连接,所述的钢丝绳的另一端绕过所述的定滑轮与所述的电动机相连接。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采用电动机卷扬带动灌砂管实现升降,可以降低操作难度并可以实时调整灌砂管的升降位置,使得灌砂管能够以稳定的速度实现升降,从而降低安全隐患;
2、本实用新型在支架的支脚件设置了横向支撑筋,可以避免支架出现上翘,解决支架的变形问题,使得灌砂管的灌砂位置能够与水口实现良好的对中,延长了灌砂管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钢水包水口灌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钢水包;2、灌砂管;3、加砂口;4、支架;5、电动机;6、钢丝绳;7、定滑轮;8、缆绳;9、支脚;10、横向支撑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一种钢水包水口灌砂装置,设置于钢水包1上方用于灌注引流砂。
如附图1所示,该钢水包水口灌砂装置包括灌砂管2以及通过传动装置带动灌砂管2升降的动力装置。
灌砂管2垂直设置于钢水包1的上方,其顶部固定设置有漏斗状的加砂口3,而底部设置有支架4。
动力装置采用电动机5。而传动装置包括钢丝绳6、两个设置于同一水平线上的定滑轮7。钢丝绳6的一端与加砂口3相固定连接,钢丝绳6的另一端绕过两个定滑轮7并下垂,从而与电动机5相连接。其中加砂口3上连接有若干等长的缆绳8,这些缆绳8的一端与加砂口3的边缘处相固定连接,而另一端则均连接在一处构成一共结点,该共结点在加砂口3以及灌砂管2的轴线上,钢丝绳6在该共结点处与各缆绳8相连接,使得灌砂管2能够始终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
支架4由若干根环绕连接于灌砂管2的底部并支撑灌砂管2的支脚9构成,各支脚9的一端与灌砂管2的底部相固定连接,另一端则呈放射状向灌砂管2的下方延伸。任意相邻的两根支脚9之间连接有由钢筋或钢棒制成并沿水平方向设置的横向支撑筋10。在本实施例中,考虑支架4工作环境温度较高,普通的螺纹钢受热后容易弯曲,故支架4设置三根支脚9,三根支脚9构成一三棱锥的三根棱线。任意相邻的两根支脚9之间,即两两支脚9之间均焊接设置有两根水平平行的横向支撑筋10,一根横向支撑筋10设置在支脚9的中部,而另一根横向支撑筋10则设置在支脚9的底部。上述支架4的结构可以利用三角形稳定性好的特点,从而最大程度的避免支架4出现变形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振涛,未经丁振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407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