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极性转换开关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539318.8 | 申请日: | 2013-08-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979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 发明(设计)人: | 韩百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四方机电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H3/26 | 分类号: | H01H3/26;H01H3/32;H01H9/02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蔡和平 |
| 地址: | 710021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极性 转换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开关,特别涉及一种超低频高压发生器的极性转换开关。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极性转换开关,多采用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型式,但主要缺点有以下几点:
①输出电流较小,通常只有数百mA左右。
②开关耐压不能做的很高,一般最高有50kV左右。
③开关的机械寿命较短,特别是带电带负载下转换电压极性很难保证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极性转换开关,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极性转换开关,包括输入端、第一触头、第二触头、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和输出端;输入端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一触头,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二触头;输出端包括输出转轴和连接碰杆,连接碰杆一端固定个连接输出转轴,另一端上设有与第一触头、第二触头相配合的第三触头;第一触头、第二触头和第三触头布置于同一水平高度;连接碰杆设置于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之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第三触头到输出转轴轴心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第一触头到输出转轴轴心之间的间距、第二触头到输出转轴轴心之间的间距。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连接碰杆转动,能够带动第三触头和对应的第一触头、第二触头接触或分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还包括外筒、上盖板、下盖板和电机;上盖板和下盖板分别安装于外筒的上端和下端;外筒内部固定有电机支撑板,外筒、电机支撑板和上盖板围绕形成上腔,外筒、电机支撑板和下盖板围绕形成下腔;电机支撑板的上部固定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穿过电机支撑板并连接驱动轴,驱动轴连接输出转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间隔180度安装在外筒的外壁上,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均穿过外筒的内壁伸入外筒的下腔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均为弹性触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外筒、驱动轴、上盖板和下盖板均采用绝缘材料制成;所述下腔内注有绝缘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输出转轴穿过下盖板并延伸至下盖板外侧。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一种极性转换开关结构简单,布置合理,通过控制连接碰杆按照输入端电压频率进行转动,即可方便快捷的实现极性转化;本实用新型通过电机控制连接碰杆转动,保证了开关的方便使用;外筒、驱动轴、上盖板、下盖板都采用高绝缘材料,同时在下腔内注绝缘油,保证开关内有足够的耐压强度,提高了开关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用新型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输入端输入的电压波形图;
图4为整流后的电压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极性转换开关,包括输入端1、第一触头11、第二触头21、第一二极管12、第二二极管13和输出端3。
输入端1连接第一二极管12的负极和第二二极管13的正极,第一二极管12的正极连接第一触头11,第二二极管13的负极连接第二触头21;输出端3包括输出转轴和连接碰杆31,连接碰杆31一端固定个连接输出转轴,另一端上设有与第一触头11、第二触头21相配合的第三触头32。
连接碰杆31设置于第一触头11、第二触头21之间,连接碰杆31绕输出转轴转动,使得第三触头32间断性和第一触头11或第二触头12接触;连接碰杆31的转动频率与输入端1输入的电压频率相同;当第三触头32连接第二触头21时,输入端1与输出端3正向导通,高压输出为正压;当第三触头32连接第一触头11时,输入端1与输出端3反向导通,高压输出为负压。输入端1输入的低频高压信号如图3所示,经过连接碰杆31与两个二极管的配合整流后,产生如图4所示的电压波形。
请参阅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极性转换开关的结构示意图,其还包括外筒4、上盖板5、下盖板6和电机8。上盖板5和下盖板6分别安装于外筒4的上端和下端;外筒4内部固定电机支撑板7,外筒4、电机支撑板7和上盖板5围绕形成上腔,外筒4、电机支撑板7和下盖板6围绕形成下腔;电机支撑板7的上部固定有电机8,电机8的输出轴穿过电机支撑板7并连接驱动轴81,驱动轴81连输出转轴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四方机电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西安四方机电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393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