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蓄能密封环的套筒调节阀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538866.9 | 申请日: | 2013-09-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312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滔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金锋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K3/00 | 分类号: | F16K3/00;F16K3/30 |
| 代理公司: | 温州金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7 | 代理人: | 王坚强 |
| 地址: | 3251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蓄能 密封 套筒 调节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阀门,具体涉及一种带蓄能密封环的套筒调节阀。
背景技术
阀门是流体输送系统中的控制部件,具有导流、截流、调节、节流、防止倒流、分流或溢流泄压等功能。现有的套筒调节阀,套筒部分多采用上下分体结构,下套筒的密封通常为金属密封,而在上套筒与下套筒之间并未设置密封装置,因此导致介质通过套筒阀芯的平衡孔之后,在上密封处出现泄漏。使得该阀门的泄漏等级大大降低,影响现场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蓄能密封环的套筒调节阀,主要解决了现有套筒调节阀在阀芯与套筒之间并未设置密封装置,导致介质通过套筒阀芯的平衡孔之后,在上密封处出现泄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蓄能密封环的套筒调节阀,包括阀体、阀杆,所述的阀杆上连接有阀芯,所述的阀体中设有相互抵触的上套筒、下套筒,所述的阀芯截面为U型,所述的上套筒、下套筒之间设有蓄能密封环,所述的阀芯有挤压蓄能密封环的第一位置和与蓄能密封环分离的第二位置。
所述的下套筒上设有节流口,所述的节流口尺寸小于阀体内流道尺寸。
所述的上套筒上延伸有第一凸块,所述的下套筒上延伸有第二凸块,所述的第一凸块与第二凸块相互配合形成与蓄能密封环适配的凹槽。 所述的阀芯上设有平衡孔。
所述的下套筒与阀体之间设有密封垫片。
所述的蓄能密封环包括有环体,所述的环体包裹有补偿弹簧,所述的环体由聚四氟乙烯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上套筒与下套筒之间设置了蓄能密封环,使得阀门的密封性能大大提高,并且该蓄能密封环内置有补偿弹簧,使用寿命长,保证了阀门长期工作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A处的放大图。
图中1-阀体,2-阀杆,3-阀芯,31-平衡孔,4-上套筒,41-第一凸块,5-下套筒,51-节流口,52-第二凸块,6-蓄能密封环,61-环体,62-补偿弹簧,7-凹槽,8-密封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结合图2所示,一种带蓄能密封环的套筒调节阀,包括阀体1、阀杆2,所述的阀杆2上连接有阀芯3,所述的阀体1中设有相互抵触的上套筒4、下套筒5,所述的阀芯3截面为U型,所述的上套筒4、下套筒5之间设有蓄能密封环6,所述的阀芯3有挤压蓄能密封环6的第一位置和与蓄能密封环6分离的第二位置。
所述的下套筒5上设有节流口51,所述的节流口51尺寸小于阀体1内流道尺寸。启闭灵活,阀门反应快。
所述的上套筒4上延伸有第一凸块41,所述的下套筒5上延伸有第二凸块52,所述的第一凸块41与第二凸块52相互配合形成与蓄能密封环6适配的凹槽7。结构紧凑,密封性好。 所述的阀芯3上设有平衡孔31。平衡阀芯3两侧压力,提高阀芯3灵敏度,阀门反应快。
所述的下套筒5与阀体1之间设有密封垫片8。提高机构密封性。
所述的蓄能密封环6包括有环体61,所述的环体61包裹有补偿弹簧62,所述的环体61由聚四氟乙烯构成。环体61磨损或弹力下降后,补偿弹簧62开始支撑开来实现密封补偿,提高了机构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具体使用如下:工作时,阀芯3在阀杆2带动下,挤压补偿弹簧62,进入平衡孔31的介质,无法通过阀芯3与上套筒4之间的密封面;环体61包覆补偿弹簧62,补偿弹簧62与凹槽7为过盈配合。在密封环工作一段时间之后,由于磨损、挤压、变形等原因,尺寸会有所变化,此时补偿弹簧62开始支撑开来实现密封补偿,补偿的密封能保证密封件继续工作,实现长久稳定密封的功能。
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上套筒与下套筒之间设置了蓄能密封环,使得阀门的密封性能大大提高,并且该蓄能密封环内置有补偿弹簧,使用寿命长,保证了阀门长期工作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金锋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金锋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3886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